作为西域味道的精华,新疆的馕,也如新疆的历史文化,大有独到之处。一般而言,饮食习俗是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也是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会不断出现缓慢、渐进的变化。
因为新疆的馕,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就称馕为“胡饼”,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据历史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张骞出使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着强烈的影响。
《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毕罗”一语源自波斯语,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
唐代长安有许多经营西域特色的食店,其中就有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夹以肉馅。而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据《资治通鉴·玄宗纪》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至咸阳集贤宫时,正值中午,“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西域美食文化的影响,悠久而深远。唐代的饮食文化变迁,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内地后,在唐朝最为盛行。
毫无疑问的是,胡汉饮食文化交流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多次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使多种烹饪原料先后传到内地。那么,西域的胡饼传到长安,自然就水到渠成。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一时间激起了巨大波澜,在长安和洛阳等都市内,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城邦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
边疆域外文化使者们带来的各地饮食文化,如一股股清流,汇进了大唐饮食的海洋,正因为如此,唐代的饮食文化才能表现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绚丽的色彩。饮食生活的开放,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开放,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
历史上,新疆地区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在文化交融的同时,还有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在发展中产生了变化,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疆独有的美食。
随着馕的衍变,西域的胡饼,通过时光隧道,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常见的新疆的馕,就是在继承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各种味道的馕。而馕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又与对外文化的交流相联。
如今,新疆的美食多种多样,这跟新疆多民族的饮食融合有关,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美食名称,但每道美食的做法还是多少有些区别。
拿新疆的馕来说,最常见普通的馕,有皮牙子馕、芝麻馕、窝窝馕、玫瑰花酱馕等。最近,北疆等地又出现了辣皮子馕,而南疆有的地方却出现了面包馕、恰玛古馕等品类。所以新疆的美食,大多名称是一样,但做法会稍有不同,有些名称不同,做法却大同小异,这就是新疆美食的魅力所在。
新疆美食,是中华美食的组成部分,其中也融合了川菜、湘菜等各地域特色,逐步有了新疆大盘鸡、辣子鸡、椒麻鸡、辣子过油肉拌面、胡辣羊蹄、麻辣鱼等特色美食。
同样,新疆的馕,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馕已发展为五十多个品种,这为新疆地域美食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让新疆美食香飘万里,名扬疆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