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饮食习俗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
TUhjnbcbe - 2024/10/7 9:11:00

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在区域上大致包括今之湖北、湖南、江西大部。本区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地处亚热带,有着雨热同季、光照协调的气候资源,四季分时,气候温暖湿润,热量、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夏、商、周三代时期,长江中游饮食文化迅速发展,并随着楚国的强盛、楚文化的繁盛而光彩夺目,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楚国的物产不断丰富。家养自种的畜禽五谷,渔猎捕捉的山珍野味均进入了人们的“餐桌”。由于烹饪器具的改进,可以采用锋利的刀将原料切割得精细,均匀;咸、甜、酸、辛香等调料的广泛采用,可使菜肴风味增强;厨师可以用煎、炒、蒸、煮、焖、烧、烤等多种烹调方法,把肴馔做得丰富多彩。

那里,人们的饮食已有主食、副食之分,饭、菜、汤、点、酒之别,筵席上也开始讲究口味、菜点的搭配。楚贵族的饮食十分讲究,从口味上追求酸甜苦咸门五味俱全;从食物类型追求,有菜肴,有点心,有主食,还有冷饮。不仅有浓郁的鱼米之乡的情韵,而且注意到了主副食的相应搭配、作料的协调使用和上菜顺序的衔接。同时饮食风俗具有鲜明的楚乡情韵。楚人有独特的饮食嗜好,喜欢芳香饮料,尤爱饮酒,爱吃鱼和稻米饭、菰米饭。楚人的口味趋向甜,亦爱生冷。楚人烹调所用的调料已相当齐备,酸甜苦咸辛俱全。咸味调料有食盐、肉酱、豆豉等,甜味调料有饴、蜂蜜、蔗浆等,酸味调料有梅和酢,辛香味调料的花椒、襄荷、桂、酒、蓼、姜等。

长江中游饮食文化经过约年的积累,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饭稻羹鱼”

长江中游水田广布,稻谷自然成为人们的主粮。又因河湖密布,鱼鲜产品随处皆有,得自天然,既多且贱,所以鱼虾成为人们的重要副食品,形成“饭稻羹鱼”特色。

二、炉灶改进引起饮食变革

由于炼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刀具的使用,给屠宰和烹调切割提供了锋利的工具。铁釜和铁镬能耐高温,给煮炖和爆炒食物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多火眼灶的使用,既节省能源、节省烹调时间,又可一灶多用,使用方便。烟囱的改进,可以提高灶的火力和温度,为提高烹调速度和菜肴质量创造了条件。工具的改进,导致了烹饪技艺的进步,使煎、炸等油烹法得到普及,也使菜肴向精细美观、质感多样、味感丰富方向发展。

三、食物种类繁多,一批荆楚名肴脱颖而出

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了一大批食物实物和记载着食物名称的10个木牌。汇总起来相当于现在的食单或菜谱。一号墓48个竹笥中就有30个盛有食品。荆楚菜品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西汉时枚乘《七发》赞美楚食馔为“天下之至美”。“武昌鱼”、“槎头鳊”、“镂鸡子”等名食脱颖而出。

四、茶文化与名士饮食文化的形成

这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饮茶之风盛行,种茶也作为不少人谋生的职业。自湖北竟陵人陆羽将儒、释、道三家文化精髓与饮茶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著就《茶经》后,不仅饮茶之风风靡大江南北,而且确立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格局和文化精神。也使得士大夫饮食文化兴起。唐以前的菜肴多讲究肥厚,制作上也较粗放。直至唐代,士大夫的饮食生活仍有古风,比较注重大鱼大肉,狂吃滥饮。他们十分关心外部世界,梦想建功立业,不太注重设计日常生活艺术。宋代以后,壮志难酬的苦闷文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注重

1
查看完整版本: 饮食习俗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