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从字义理解,凉即寒凉,茶即茶叶,合起来讲,凉茶乃用茶叶制成具有寒凉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一种饮料。因为茶叶本身就有这种作用,因而称为凉茶,故凉茶最早是以茶叶为原料的。
后来有人为了增强茶叶这种清热生津的作用,或增加一些其它功效,于是在凉茶中添加一些中草药进去,甚至发展到后来,不少凉茶虽有茶之名称,实际上全是由一些中草药组成。
因此,其作用不只局限于清热生津,而且更有去湿消滞及解表发散等功效。随着凉茶概念的不断延伸,凡是能起到清热解暑、去湿消滞、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或养颜护肤等作用的,都已经被人们称为凉茶。
因为广东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潮湿,水质偏于燥热,而且夏季炎热时间比较长,再加上广东人喜欢吃煎炒燥热的食物,并习惯晚睡,很容易生“热气”,即北方人所说的“上火”。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消暑、祛湿解毒的中草药配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开设销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
公元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等16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凉茶常用的中草药
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野菊花——苦、辛。清热解毒
白茅根——甘、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蒲公英——苦、甘、平。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甘草——甘、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药性
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广东新南方集团养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邓老凉茶在内,来自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将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我国有关法律永久性保护。
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巨大的后发效应,使其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目前,凉茶产量已达万吨(含港、澳地区),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二十个国家。在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发扬凉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演变至今,凉茶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分支,凉茶文化不再局限于“有病时治病”,而是更注重于“未病时防病、治未病之病”,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独有的防病养生文化。如今,凉茶形成了两大流派——传统凉茶和现代凉茶。现代凉茶是在传统凉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生活环境、作息时间、工作习惯的改变,专门针对现代人的体质而研发出的独特功效的凉茶。
从最早在凉茶铺喝的大碗茶,演变成如今摆上餐桌、随手可得的凉茶饮料,从治病救人的初衷转变成健身养生的理念,凉茶文化不断在传承中走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