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济五味和五声,平其心成其政中国古代饮
TUhjnbcbe - 2024/9/8 10:25:00

导语: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自从远古人们学会使用火烧烤食物的时候,自然饮食时代宣告终结,而饮食文化由此开始。中国古代人们的饮食活动行为逐渐受到了政治的影响,饮食在除满足物质需求以外,还被赋予了许多社会功能。其中饮食与政治的联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饮食与国家治乱的关系,饮食烹饪方法蕴涵的治国理念以及社会饮食活动中遵循的伦理秩序。

饮食甚至还成为笼络人心的一种政治手段。而不同的社会阶层在饮食习惯以及饮食行为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社会饮食在不断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饮食活动随着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政治特征。

饮食与政治相互影响

饮食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是从国家诞生政治形态而开始的。饮食文化受到政治形态的影响,最少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当尧舜禹时期国家雏形基本出现,政治形态以及政治伦理意识萌生的时候,政治才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政治形态的不断凸显,政治意识对饮食文化的渗透越来越深。在中国古代政治的早期,就已经将帝王饮食上的风气与王朝政治的兴衰相互联系,这表现了饮食文化与政治相互渗透。这一行为最早起源于大禹时代,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仪狄酿制美酒进献给禹,大禹饮用之后觉得很好喝,但却疏远仪狄,并且说:#x60;“”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禹从这一事件察觉到了美酒对于人的巨大诱惑力,从而抵制诱惑,以维持自身的统治。而大禹的这种政治预见,更是为了以后历朝历代禁酒提供了依据。

而大禹的政治性预见,并没有被所有人采纳,而他们往往也自食恶果。在《孽嬖传》中记载:“桀既弃仪义……日夜与末喜(桀宠妃)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说明桀沉迷于酒色,加速了夏王朝的灭亡。而在殷商时期末代君主纣亦是如此,《殷本纪》记载“好酒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周朝吸取了夏、商两位末代君王沉迷酒色而加速国家衰亡的教训,所以颁布禁酒的政策,把这种饮食行为列为一种犯罪,体现了政治对于饮食生活的影响。

除了饮酒之外,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把君王的饮食习惯纳入评判统治者德行以及国家政治的一种重要标准。在商亡之前,箕子就注意到了商纣王是使用象牙来制作筷子的这一奢侈行为,而感到国家即将衰亡。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x60;见小曰明”。由此也可以看到,在饮食细节上也会反映一个朝代兴亡的预兆。

而古代先贤也认为君主的饮食行为的奢侈与节俭,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性饮食行为,而是作为一种政治行为,作为一种君主的个人素养以及政治操守的考察标准,而这也是他们能否获得政治感召力的前提。因为先秦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所以粮食储备是经常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人们对君主的饮食行为的是奢侈还是节俭非常重视,把它作为一种考核君王道德的标准,而历代的先贤也对君王的饮食行为进行规劝。

其中墨子提倡节制消费,反对饮食奢侈,要求统治者身先表率,在《辞过篇》有言:“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即饮食),不可不节”。在先秦时期,虽然不能把饮食行为作为朝廷衰亡的决定性因素。但在先秦时期,亡国的君主大多数在饮食上十分奢侈。

而且在这一时期,政治和饮食的相互影响已经开始表现为先贤通过烹饪中寻求治国的经验。而在商朝宰相伊尹不仅精通政治治理理论,而且精通烹饪,因此他借助饮食烹饪理论阐发政治治理思想。在《殷本纪》中记载:“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以及在《本味篇》中也记载了伊尹王道思想的核心“天子成则至味具”。伊尹将政治哲学与饮食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饮食烹饪中蕴含的政治伦理的先河。而在道教开山鼻祖老子又提出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理论,阐述了“无为”的政治思想。这两个例子都体现出了先贤将烹饪理论与政治理论相融合。

饮食作为重要的“礼”的载体

周朝是一个隆礼重教的朝代,周礼甚至把民众的饮食也纳入了“礼”的范围。而从周朝开始,日常饮食生活呈现出了“礼”的规则,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其实,“礼”是由饮食开始发源的。因为“礼”最初的含义就是一种代表着饮食的先后顺序,最初由祭祀活动中产生。人们在饮食之前,必先进行祭祀,以鬼神祖先为先的饮食顺序,构成了“礼”的最初内涵。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将这种祭祀的礼仪逐渐应用到现实社会当中。形成了人际交往之间的礼仪,逐渐的演化为政治伦理关系。

在周朝中通过群体饮宴以及个人饮食行为的规范,展现了政治对于饮食行为的影响之深重,例如周朝会在饮宴中规定座次以及食物的配给,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在饮食中的座次、食物的配给、饮食器具的材质以及数量等都会有不同的等级标准。这体现了长幼有序、尊长卑少的饮食习俗,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伦理教化功能。

赏赐饮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

在国家政治权力影响十分大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除作为“礼”的承载,还在很多政治场合上具有政治性意义。在中国古代,君主会通过赐予臣下食物来笼络人心。

在中国古代,君主对臣下的赏赐多种多样,例如土地、金银财宝等器物。但是相对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物品,通过赐予食物成本更低,减轻财政负担,所以赏赐食物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君王笼络人心的一种常用的政治手段。在《汉书·石奋传》中记载:“奋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府伏而食,如在上前”。这体现了,天子对这是致仕养老臣子贡献的认可以及关怀。而也会对在职的宠臣以及对升迁的臣子赐食。统治者通过至于赏赐饮食的方式,来满足了臣子被认可的荣誉心理,以达到笼络人心的政治目的。

而当国家发生重大的政治性事件时,天子也会通过赐予群众饮食来与民同乐。举行盛大的社会性群众饮食活动,意在收买天下民心,展示政治太平的景象,以达到维持统治的政治目的。

结语:

在中国古代历史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始终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政治意识的影响下,饮食被赋予了除满足生理需要之外的政治伦理意义,成为了维持道德伦理体制的载体。同时也发展成为了一种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饮食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比国家政治起源要早许多,但是在国家形态的影响下的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政治生活对饮食的渗透逐渐加深,从而使饮食文化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将饮食作为研究古代历史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借此窥见古代历史的演进。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孽嬖传》

《殷本纪》

1
查看完整版本: 济五味和五声,平其心成其政中国古代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