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年到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盛的朝代。元代也是中国各民族联系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深化的时期,不仅如此,元朝时与各国外交来往密切,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终元一世,对外贸易颇为繁盛。民族、宗教、生活习俗的人汇聚一堂,各具特色的风俗文化交流彼此间交互融合,饮食文化自不例外。。
元代中外饮食文化溯源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饮食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元统治时期,蒙古族通过扩大疆土统一了全国,使其成为当时综合国力最强大,国土资源最丰富,饮食种类最富饶的国家。这使得一些国家的使臣、商人在元代进行贸易或宫廷觐见的过程中,都会将其本国的特色食物原料带入中国,使得元朝时期中国饮食结构和种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
1、蒙古帝国的建立与交通业的发展
公元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改为大元,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的依赖度极大,而且从文化上来说受儒家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较轻,故而元朝比较提倡商业,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元朝的首都大都更是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除了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还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促进了交通业的发展。
元朝纸币2、频繁的对外交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发展的极盛时代。传统的陆路、海路交通范围扩大,与其他政权之间的来往更加的密切。立国于钦察、斡罗思之地的术赤兀鲁思和立国于波斯的伊利汗国都是元朝的“宗藩之国”,与中国的联系较为密切。
忽必列多次派遣铁连出使钦察汗国,随着钦察汗国都城萨莱通往东方的交通日益发达,输入中国境内的产品极多。至于伊利汗国与元朝双方使臣来往的更加密切频繁,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伊利汗国境内波斯、阿拉伯各族人入元做官、经商、行医和从事手工业者甚多,与此同时,汉族官员、工匠留居伊利汗国者人数亦为不少,双方来往如同一家,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都达到了空前规模。
3、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态度
元灭宋后,下诏要求东南亚各国来朝,许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到元成宗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个方面之间的交流渐次恢复,许多爪哇商人纷纷来元经商,带来了许多极具风土人情的器物与饮食。
元朝时入居中国的西域人极多,他们在中国享有许多特权的同时,不断输入中国的各种玉石、食品以及奇珍异兽,满足了元朝宫廷、贵族、官僚等奢侈生活的需要,也为丰富元朝的饮食文化结构作出了贡献,如下文中讲到的回回饮食、从西域传入的香料等。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1、食物原料之间的交互
元朝时期的食材原料相比以前品种越来越丰富,从海外引进了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进口香料也进入市场流通,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商品。这极大的丰富了当时的饮食结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茴香蔬菜瓜果新品种的引进“元代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这是明代李时珍对胡萝卜的描述。胡萝卜确实是一种外来蔬菜,这从它名字中的“胡”字便可窥探一二,虽然最早在南宋的《方志》中就已经提到了胡萝卜,但原产于亚洲西南部的胡萝卜在元代时从波斯传入中国云南地区并广泛传播种植,且在市场食用蔬菜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元代《析津志·辑佚·物产》中还提到了一种名为“回回葱”的蔬菜,文曰:“其形如蒜,层叠若小精葱,甚雅,味如葱等,腌藏生食俱佳”。
根据文章的描述,它的形状类似于现在的洋葱。其实,与其说它是蔬菜,不如称其为一种“调味品”更为形象,因为它独特刺激的气味,更够为原本平淡的食材增色不少,为元代人的饮食平添几分滋味。
以香药入肴风气的兴起西方有着悠久的使用香料的历史,这些香料既是调味品,又是具有保健作用的药材,因而被统称为“香药”。在《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就载有桂皮、肉桂、乳香等香药的使用。元朝疆域辽阔,横跨欧亚大陆,与西方的交流十分密切,大量香药流通进入到了市场,常见的有陈皮、草果、茴香、白芥等。
例如对补胃与消酒毒有效的“草果”,就为元代饮馔所重用,许多如“八儿不汤”、“苦豆汤”、“马思荅吉汤”等汤食中都会下五个草果以供食疗。此外,茴香也是一种广泛适用的香药,茴香属于香味调味品,香气怡人,具有和胃理气、温肾散寒、驱蝇辟臭之功效,最适合研磨成粉末加入到面食当中。
元人就连一般的饼中都会加入一些茴香以丰富其口味。元代西北地区的人们吃馒头时还会加入一种特殊风味的香药——陈皮。陈皮是用柑橘的果皮经过干燥处理而得的,因为元朝的馒头是含有内馅的(下文有详细叙述),因而加入些陈皮能够清油解腻,食之别有一番风味。
茶马互市2、饮茶习惯的形成
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一直延续到了元代。蒙古人通过互市在边关获得茶叶,并于成吉思汗时期正式开启了饮茶的历史。在《赠蒲察元帅七首》一诗中,有“一碗清茶点玉香”之句,这佐证了蒙古军营中也流行饮茶。蒙古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元代,尤其是元朝宫廷中蒙古皇帝所饮的御茶,质量更是上乘。茶是蒙古贵族重要的饮料,是一日不可或缺之物。
饮食文化来往影响之以民间交流为主的“回回”饮食
有关回族饮食生活的记载,最早见于元朝的《饮膳正要》。《饮膳正要》中提到的“回回”,指的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亚内迁民族。自公元七世纪以来,大批中亚民族随蒙古军西征来到中国,或担任军政职务,或务农经商。元朝还逐渐形成了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具有伊斯兰民族独特风格的饮食也随之传播开来。
1、丰富的羊肉食品
元朝是蒙古人所建,而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生活传统是逐水草而居,养成了“出入止饮马乳,或宰羊为粮”的饮食习惯,这无形中与回族人的饮食习惯相互契合,使得以羊肉为主要食材的食品,在元朝被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几乎许多有名的菜肴都与羊肉有关。
与面食的完美搭档元朝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白面六斤,作秃秃麻食;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这里提到的“秃秃麻食”原文注为“手撇面”,其制作方法据朝鲜古代《朴通事》的注解云,是将和好的白面,用手蘸凉水后捏成小面饼儿,煮熟后淋上与羊胸脯肉丝一起调和均匀的好肉汤即成。这种食品在元代颇为流行,深受蒙、汉两族人民的喜欢,直至当今阿拉伯世界的烹饪书籍中仍有其名。
养生可贵的养生思想《饮膳正要》在“聚珍异馔”中一共列举出了五十五方来突出了羊肉的功能。羊肉之所以能成为大众喜欢的美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羊肉“味甘,大热,无毒”,有“主暖中,头风,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的功效。
羊肉的味甜,性大热,没有毒。主要效用能暖人脾胃,治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的“头风”病。能够补脾、胃、补气。例如能够治疗阳气衰败,腰脚疼痛的枸杞羊肾粥;治疗肾虚衰弱,腰脚无力的羊肉羹;治诸虚,五劳七伤,心腹冷痛,骨髓伤败的山药饦(古代有山药泥制成的一种饼类)等等。
2、将面食当做主食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和食用小麦的国家之一,阿拉伯人在面食方面有着天然的便利条件与极高的领悟力。元朝,随着越来越多信仰伊斯兰的教徒进入到我国,带来了许多面食的制作方法,为我国的主副食结构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变化。
蒙古肉饼花样烤灸类面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其商旅生涯的特殊性与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便于携带且不易变质的粮食,久而久之阿拉伯的先民们便学会了通过烤制的方法来制作面食。早在唐代,市井之中就有“时行胡饼,俗家皆然”的形象出现了,但是,直到元代,由于蒙古族人的主食是粮食,面食才正式作为主食流行开来。
以馒头为首的蒸笼类面食元代人最爱吃也最常吃的主食是粮食,主要品种就是馒头。不过元代的馒头与今天我们所吃的馒头大相径庭,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包子。因为元代的馒头是有馅料的,据史料记载,元代民间百姓制作馒头的方法是先发面,再和面,然后擀皮包馅,蒸而熟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中记载有一种当时特有的蒸制面食——“酸豏”,这是一种“馒头皮同,褶儿较粗”的素酸豆馅包子,可供僧人食用。
总结
通过上文的描述,大致了解了元代与食品原料之间的交互,民族食品文化交流、和加工烹饪技术的多样化为主要构成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千百年来华夏各族人民在我们这个光荣而又古老的国度里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凝结成了无数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研究我国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民族教化的水平,尤其是元朝这样一个由少数民族构成的政权,更能彰显出一种割不断,分不开的深厚民族情谊。
参考文献:
1.《饮膳正要》
2.《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3.《中国古代饮食》
4.《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