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走太多中国文化,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将一些中国文化保存得很好,而且加入自己的本土特色,成为如今的日本代表。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被日本学去的中国美食,再一次以“日式料理”传入中国后,卖出了高价。
1、拉面
日本的拉面实际上是中国汤面的变种,和兰州的拉面是两个面种。历史上曾经提到明朝的遗臣朱舜水逃难到日本,为了感谢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回礼给德川光国的中国面,是日本公认最早的拉面。
中国汤面的第二次出现,便是广东和上海华侨进入日本时带来的咸味中国汤面,横滨中华街兴起这种面条,粤语音译叫“捞敏”,沪语音译叫“拉米”,于是结合起来,便成了ラーメン,发音是ra-men。
2、生鱼片
我国最早的关于吃生鱼片的文字记载,是《诗经·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其中的“脍鲤”便是生的鲤鱼片。
唐代时期,生食鱼肉的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不缺海水鱼,其携带的寄生虫不能正常寄生在人类体内,随着冷冻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风险进一步降低,于是成了日本人的日常。而寄生虫,便是我国明清时期人们不愿再吃生鱼片的理由之一。
3、炸鸡块
日本人的炸鸡块叫作“唐揚げ”,本意却是烹饪方式,这种油炸的方法是明末时期福建的高僧隐元和尚传入日本的。当时隐元和尚带了一本《普茶料理》,是中国禅宗饮食的集大成制作,“唐揚げ”油炸的并非鸡肉,而是豆腐,后来才演变成炸鸡块。
4、抹茶
中国的抹茶,自唐宋后逐渐消失,却在日本发扬光大。探究其原因,最大的理由就是:不好吃。当时我国的抹茶制作基础是蒸青绿茶,制作出来的抹茶香气闷,涩味重,于是会往茶汤里加入盐、橘皮、大枣、桂皮、薄荷等配料。
后来中国人点亮了“炒青”技能,炒青绿茶没了涩味,色泽明亮,口感爽口,于是大家摒弃那种麻烦的喝茶方式,开始大兴炒茶文化,而这个时候,蒸青绿茶的工艺已经传到日本去了,日本当成宝贝,流传到现在,依然是苦苦的、涩涩的抹茶。
5、羊羹
中国唐朝时期,人们食用栗羊羹,这是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汤。后来从中国传入日本,因为僧侣不吃肉,且日本自古少有吃羊肉的习惯,便用红豆、葛粉做成羊肝的形状,日语的“肝”和“羹”发音相似,便有了日式羊羹这种茶点,传统口味是红豆沙。
6、寿司
日本的寿司文化,至今只有多年的历史,反倒是中国的寿司文化在公元年的后汉时期已经出现。起初是用盐腌渍过的咸鱼夹着米饭一起食用,后来延伸出夹着蔬菜、肉类一起吃。
到了公元年,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时代,外出来中国经商的日本商人学会了这种做法,带回日本传授,于是日本人学会用醋腌渍米饭,加上岛国出产量最多的海鲜,做成旅途的口粮。直到公元1年的江户时期,这种口粮演变成百姓的家常料理。
7、纳豆
起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纳豆,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和我国的唐朝时期对应的日本奈良时代,正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巅峰时期,遣唐使者鉴真僧人带回许多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纳豆的制作方法。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就记载了纳豆全程为“唐纳豆”。
不过,在中国流传下来的纳豆并非叫这个名字,而是叫豆豉。如今你还能在山东地区看到这种类似纳豆的食物,这是因为我国的发酵工艺实在太多样了,纳豆的发酵只用单一纳豆菌种,而我国的各种豆豉会用到多种菌种,形成不同的豆类“发酵”文化。
燕京纳豆小粒即食纳豆50g*3盒*2组方便菜拉丝纳豆解冻即食豆制品凉菜方便面食好搭档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京东配送旗舰店¥20.5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