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哪个朝代的人最会吃秦竟是一个以粮
TUhjnbcbe - 2024/5/5 22:48:00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41.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块秦小篆体十二字砖,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据考此砖出土于山西夏县禹王城遗址,以歌颂当时的四海升平、盛世无饥饿。

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创立和推行的诸多制度和政策,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秦,其实是一个以粮食命名的帝国。

历史是一条河,逝者如斯,日夜长流,而秦汉是恢宏磅礴的上游,自高山源头奔流而下,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虽高山仰止,但仍按捺不住对古人生活的好奇,在各类文艺作品中“梦回”“穿越”,想象古人的衣食住行,他们吃什么,用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思考什么,如何营生,如何娱乐……

这样吧,我们翻开一册书——《秦汉的飨宴:中华美食的雄浑时代》,随着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思与笔触,重回秦汉,寻味溯源。虽然无法纵览历史奔流激荡的每一处潮头浪花,但至少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穿越时空,赴一场盛世欢宴。

秦汉雄风,博广瞻望

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曾出土了一枚封泥,正面有阳文四字“博望造铭”,字体在篆隶之间。据考证,此枚封泥属于汉代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外交家——张骞。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历时十三年艰辛跋涉终返长安,向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地理文化、物产风俗等,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张骞的“凿空”之举,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正式开始确立,很多异域物产通过河西走廊涌入中原腹地,中华饮食也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异质饮食文化。三年后,武帝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博广瞻望”,印出了大汉的时代特征、历史底蕴。

食自八方、烹饪有术、天之美禄、宴会雅集、食制食俗,《秦汉的飨宴》五编逐篇递进,层层铺陈,渲染描摹出一幅鲜活而生动的秦汉生活画卷。全书图文并茂,四色呈现,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书等多种素材融为一体,考据严谨,视角独到,力图从食材物产、礼仪制度、烹饪技法、饮食器具、历史人物、岁时风物等多重角度解读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解码秦汉饮食文化。

讲述“舌尖上的历史”为何单单选秦汉呢?不同于唐宋的精华荟萃、明清的融汇创新,秦汉的饮食文化特征与雄浑的时代特征如出一辙——蓬勃浑厚,雄健奔放。

秦汉是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沐着上古的原始野性,听着先秦的百家争鸣,生机勃勃、自然率真,以凿空的冒险精神拓宽视野,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胆魄开疆拓土,质朴坚韧、欣欣向荣。

秦汉四百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奠定了中国农耕社会的基本形态。在这个大一统的雄浑时代,交流融汇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兼容并蓄,故此,秦汉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烹饪技法、宴集礼俗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且此书,说秦汉并不止于秦汉,溯源上古,延及后世;论美食,也不单说宴饮,以点及面,品味历史。

盛世飨宴,请君细品

飨宴自助,在此只略透一下精彩食单让诸君先睹为快:

先说“食”。粮肉蔬菜之丰富远超影视剧中贫瘠的想象与穿帮的臆测——从“五谷”到“九谷”,从“塞上江南”的杂粮青稞到“上风炊之,五里闻香”的新城粳稻,从公孙弘的“脱粟饭”到柔润香郁的新麦炊饭;从天子的“八珍”之味到农家的“烹羊炰羔”,从吴汉椎牛飨士到南越王的烤乳猪,从西王母也爱吃的烤串到一人一炉的汉代小火锅;从江南之莲到云梦之芹,从“青青园中葵”到蔬菜界的“熊掌”,从马援赞赏的荔浦冬笋到宫中女眷的救命芦菔……

鲜果点心,品类繁多,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宛中朱柿”“房陵缥李”,岭南橄榄,从张骞的西域“带货”到南海献上的荔枝、龙眼,从“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的真定御梨到“皮既馨香,又有善味”的南越橘子,从轪侯夫人辛追喜食的甜瓜到汉文帝“点单”的汉中枇杷,从“柚色油然,其状如卣”的柚子到“一实值牛”的“白马甜榴”;“柰脯”“桃滥”“枣糒”“橘酢”,从蜜饵、粢食到蝎饼、髓饼,从最早的压缩食品“糗”“糒”到时兴的街头点心“粔籹”……

五味调和,温室栽培,农业技术,令人称奇——酸之醷、醯,甜如饴、蜜,从齐盐鲁豉到味中领将;葱、薤、蓼、蒜,茱萸、胡荽,从武都蜀椒到天水秦椒,荤辛之菜,不一而足;从温室栽培的“百草之王”到“鸡将五万雏”的养鸡专业户,从“千畦姜韭”“千足羊”到巴蜀、汉中的汉代陂塘……

次说“饮”。从米浆、豆浆到梅浆、柘浆,桃滥汁、蜂蜜水,从“武阳买茶”可知巴蜀茗茶盛名,从低度水酒到曹操推荐的“九酝春酒”,从传自西域的葡萄美酒到迷雾重重的挏马酒;延及酒器,从美酒配灵犀到清白各异樽,从秦代云纹玉高足杯到青铜鸟柄汲酒器,从镏金凤鸟铜钟到罗马舶来玻璃杯……

再说“宴”。从大风歌起到曲水流觞,从沛县县令的欢迎宴到千古鸿门宴,从田蚡的婚宴到中山王夫妇的游猎宴,从钟鸣鼎食到俳优百戏,从雅歌投壶到六博棋局……论及礼制习俗,从“百礼之会”到“客彻重席”,从宴会座次到饮食有仪,从秦汉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到唐代中晚期垂足而坐、围坐一处的合食……宴饮的意义远在饮食之外。

历史逻辑,时代印记

《秦汉的飨宴》是“分拣中国史”书系年的重点新书,该书系于年开始推出,力求从一个门类、一个细分角度,进行文史普及,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脉络,讲好中国故事。首部作品为《历史的衣橱》,获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多语种的版权输出。而在该书系策划之初,便希望围绕“衣食住行”四个门类,分别选择特定视角切入,分拣历史中的华彩碎片。

《秦汉的飨宴》的作者王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饮食文化史,承担了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等展览的内容设计,参与了《汉世雄风》《秦汉文明展》等十余部图录的撰稿。此书的创作正是源于年作者承接的一项工作,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的内容设计。在三年多艰辛的策展时间里,作者搜集整理、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对内容宏富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萌发了撰写这部书的初步构想,截取“秦汉”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作为对古代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起点。

出版社编辑则依据书系特点,与作者进行了深入沟通。作者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性,而编辑的知识体系博杂,单一领域的深度与作者存在一定差距,但编辑的视角往往更为广阔,既有专业审视,又有大众好奇。因此编辑在审读初稿的过程中便从读者的兴趣点、非专业人士的知识渴求点出发,协助作者更好地谋篇布局与图文呈现:一方面,在内容讲述、知识点运用方面帮助作者完善写作技巧,增强故事性讲述;另一方面,将深藏于学术研究中的有趣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并与年轻读者、现代热点等有所互动联结,提升作品的可读性。

多年的策展经历使得作者将图文并茂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不是单纯为了配图而配图,而是让图片本身也成为讲述的主体,让图片自然而然形成一段流动的历史。如果将这部书看作一场秦汉饮食文化展,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与框架内将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通俗易懂、严谨有据又不失生动地向读者传达,如何深入发掘古籍文物、简牍砖石、俑像壁画这些丰富的图文素材背后的故事,如何让文字流畅起来,让图片鲜活起来,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是创作与做书中的关键所在。

编辑是这部书的第一个读者,泛读、通读、精读、略读,从单篇修改到分类探讨,再到全书体例、装帧设计,编辑处理的都是“细枝末节”,也是对作品的纠错优化与精雕细琢。对于引用古籍较多的文史书来说,文献逐字逐句的核查必不可少,且作者引用的版本、专业社的权威版本、古籍影印版都需要参照核查,对一些因版本不同或历代引用节选所造成的个别字句差异之处,要区分不同朝代文献中的原文、转引、注疏等,确保行文严谨,字字皆有出处。

文艺评论家朱大可说过:“通俗历史仅仅有趣是不够的。一方面是讲故事的能力,一方面是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历史的阐释才能有效维系下去。”无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是编辑在做书过程中,都力求做到注重历史逻辑、文史互文、图文印证。

饮食是民生,人间烟火、柴米油盐、市井百态背后是历史的逻辑,是时代的印记,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灵光一闪,是绵延至今沁入血脉的礼仪传统。宴罢乐止,且略做回味,品一品盛宴之下的历史余韵,结束这次别开生面的寻味溯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许庆元文字编辑: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哪个朝代的人最会吃秦竟是一个以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