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物面前,人间没有孤岛。所有的食物和人一样,都有一双脚,行走在这个星球上,给我们带来既陌生,又熟悉,即风格独特,又彼此交融的风味。”前段时间,《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与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弗里德曼在耶鲁北京中心开启了一场东西方美食的碰撞与论道,探讨“风味的中国与世界”。在陈晓卿眼中,讲述食物的故事是为了致敬传统,记录人类多样化的生活。从保罗·弗里德曼的角度,食物全球化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了解食物的重要性,不可能理解历史、经济和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勾连。
世界美食,东西方的不谋而合
如果说,陈晓卿打造的现象级IP《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激活了中国人的美食荷尔蒙,那么,在其最新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中,他又透过镜头,让我们看到有关世界美食的“不谋而合”。在西亚的阿尔曼沙拉,伊朗人喜欢将松软的面饼铺在垫满柴火的石子上烘烤,制作出一种叫作“桑噶”的面包。有趣的是,在远隔大洋的陕西临潼,同样的工艺,则用来加工另一种叫石子馍的面饼。没有文献记载石子馍和桑噶是谁影响了谁,在伊朗高原和关中平原,它们就这样透过食物遥相呼应,展现着人类祖先智慧的异曲同工。“风味”IP系列试图通过透析饮食哲学,让观众在视觉享受外,多了几分舌尖上的思考。在保罗·弗里德曼眼中,陈晓卿的美食纪录片,不仅让西方世界透过食物的温度和纹理了解中国故事,更多地向人类展现了一种“东西方的不谋而合”。
《风味人间》自年10月上线以来,热度和口碑一直居高不下。作为其姊妹篇,《风味原产地·潮汕》更是成为中国美食纪录片打破国界、走向海外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年初,《风味原产地·潮汕》的全球版权被流媒体行业巨头Netflix买断,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配置20多种语言字幕,至今仍然位于Netflix美食板块排名第一位。对中国原创系列纪录片出口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它不仅成为世界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窗口,更激发了全球观众深入探究中华美食的好奇心。陈晓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风味人间》摄制团队跑遍全球六大洲20多个地区。在开机拍摄前,庞大的调研团队会先深入世界各个角落挖掘“美食的异曲同工和南辕北辙之处”。“这些调研打破了很多我们固有的偏狭认知,比如我们以前认为美国人不吃下水和杂碎,但你想象不到,现在我们的摄制组就沉迷在美国的杂碎美味中不愿回来。那里的杂碎种类繁多,非常好吃。我们都认为法国是烹饪界的顶端,但我们去里昂发现那里的人也吃下水”,在陈晓卿看来,美食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透过美食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误解,让人们尊重彼此的差异。
美国人对中国美食,既存有偏见又无比热爱
谈及美国人对中国食物的理解,保罗·弗里德曼将其总结为“既存有偏见,又无比热爱”。“不得不承认,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占据美国社会的主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比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铺的总和还要多”,保罗·弗里德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陈晓卿认为,中国食物的调味、审美布局和西方的餐饮习惯不太相同。“实际上我们要先搭一个桥让他们看到中国食物的美好,这样他们才愿意来进一步理解中国美食。”在陈晓卿看来,东西方彼此对于食物的误解到处都存在:“我做美食工作超过15年,也认识很多国外的美食家,他们对中国美食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对于‘牙感’的认知,比如我们所说的Q弹、入口即化等,在英文里找不到精准的对应词汇。但如果他们真的有机会尝试,就像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一样,她吃鸡爪吃兔头都会觉得津津有味,他们也非常享受中国美食在纪录片里的呈现。”
让面包替代误解,要美食不要战争
对谈中,保罗和陈晓卿都不约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