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海外中餐,不得不提到美国。无论是早期的李鸿章杂碎,还是后来的左宗棠鸡,莫不兴起于美国,它们也是海外中餐馆的两道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菜”,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从来都没听说过。
杂碎(ChopSuey),是谋生海外华人最早的“原乡记忆”。然而随着中国饮食文化在海外的渗透与普及。至20世纪20年代,杂碎和炒面已经与火腿鸡蛋、咖啡饼干以及周日炖肉一样,在美国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杂碎馆也走出唐人街,日益美国化了。
在《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作者梳理近代以来中华美食在西方世界传播发展的独特历程,从“李鸿章杂碎”的风靡美国到巴黎“万花楼”的逸闻趣事,从伦敦“水手馆”的独特风味到越南“食在西贡”历史变迁,引领读者重温那段以粤菜为首的中华美食传播域外的“饮食西游记”。正如作者所说,在海外,华人史的一半是广东人的,中餐史的一半是粤菜。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其中若干章节。作者通过杂碎的起源和发展,追溯海外中餐的历史文化记忆。
《饮食西游记》,周松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3月美国中餐:最是杂碎能惹味杂碎之兴,不仅是中国人的事,也不仅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事,还是美国人的事。李鸿章访美,正是这一问题的集矢之所在。于迎秋、刘海铭等华人历史学者的研究表明,杂碎因李鸿章年访美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