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在中国嘉德春季的拍卖会上呈现出林语堂日记九本及重要手迹近三十页。其中「新生日记」内有语堂手迹一百六十多页。所记乃林语堂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七日由纽约启程返华,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打道印度返美,考察抗战的亲笔记事。其中涉及与蒋介石夫妇、宋庆龄、孙科以及许多著名艺文人士的往来交游。此外更有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一年间的「袖珍英文日记」共八本,共有手迹约三百七十五页。内容为每个年代林语堂的生活、会客、旅行,详细记录了平日的生活开销、工作日程、朋友往来事件、以及每天的详细行程安排,包括重要友人的通讯地址录。是研究林语堂的重要历史资料,可谓沧海遗珍,实属难得。
林语堂(-)
新生日记(一本),英文袖珍日记(八本)
日记本纸本
尺寸不一
说明:
1.“新生日记”是林语堂一九四三年返国考察抗战的中文日记,内有语堂手迹一百六十多页。“新生日记”所记乃林语堂年9月17日由纽约启程返华,年2月26日打道印度返美,考察抗战的亲笔记事。日记中还提到的后方所见菁英无数,例如文化界名人:老舍,徐悲鸿,张大千,梅贻琦,谢冰莹,**界名人:蒋介石夫妇、宋庆龄、孙科(哲生)、何应钦、胡宗南、孙立人、熊式辉、俞大维等。此为研究林语堂的一手文献资料。
2.“袖珍英文日记”共八本:年(有语堂手迹约五十二页),年(约五十三页),年(约五十五页),年(约六十页),年(约六十五页),年(约三十页),年(约四十五页),年(约二十八页),八本袖珍日记共有手迹约页。内容为每个年代自己的生活、会客、旅行(欧洲,南美,日本,菲律宾,台湾等)的纪录,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平日的生活开销、工作日程、朋友往来事件、以及每天的详细行程安排,包括重要友人的通讯地址录,是研究林语堂的重要历史资料,可谓沧海遗珍,实属难得!
《新生日记》封面据《林语堂传》中所述,林语堂年9月22日离开迈阿密,途经非洲和印度飞回中国。这次回中国有几项“任务”,最主要的是他需要回到战事前线,寻找数据和感觉,为他的下一本书做准备。他还告诉华尔希说他“受美国医药援华会(ABAC)委托研究一些问题”。林语堂随身带了笔记本,路走一边做笔记,走遍大半个国*控制的地区(包括*)。
另外,林语堂还担当了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亲善大使。东西方协会由华尔希和赛珍珠创建,作为战时的一个平台,以促进美国和亚洲之间的了解。赛珍珠出任协会主席,林语堂也担任委员会委员。在协会的邀请下,林语堂于年9月11日上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做节目,并同时盛邀美国听众以个人名义给中国人写信,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由林语堂把这些信亲自带到中国。林语堂的呼吁得到美国听众热烈的响应,他收到很多来信,最后带了六百封到中国。年11月4日,国民*府举行仪式,正式接受美国个人的来信,有多个民间团体以及个人代表参加接收仪式。
此本“新生日记”主要记录了-年林语堂返回中国考察抗战的中文日记,内有亲笔手迹一百六十多页。记录了林语堂年9月17日离开纽约启程返华至年2月26日打道印度返美,考察抗战的亲笔记事。据《林语堂传》所写:“林语堂在战时自由区七个省巡游了六个月,于年3月22日回到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在重庆期间,他主要住在熊世辉和孙科的家里……林语堂在中国逗留半年期间,还觐见蒋委员长六次。”日记还记载了林语堂年参访了重庆、西安、宝鸡、成都、昆明、桂林、衡阳、南岳、长沙、耒阳、曲江、贵阳等地。所到之处均受文化及**领导的热烈欢迎,并沿途举办演讲会和茶话会。
参考:《枕戈待旦》(英文名:theVigilofaNation)——书中的“林语堂战地考察路线图”。此行所获,成为林语堂年宣传抗战的新书《枕戈待旦》(英文名TheVigilofANation,由林语堂二女儿林太乙建议)的依据,(该书还包括林语堂此行路线地图)在“新生日记的”的最后一页有此次“考察行程表”,这与《枕戈待旦》一书中的“林语堂战地考察路线路”(LINYUTANG’SWATIMEJOURNEY)(请见参考图示)可以一一印证。抗战期间,语堂除了不停在美国报章杂志宣传抗战,争取国际支持不遗余力外,更着此专书,以其考察所见,详细报导中国*民之刻苦努力。
年的日记封面年林语堂先生60岁。据《林语堂传》所写:年1月,侨领之一、华联银行老板连瀛洲(-)来到林语堂纽约公寓,盛情邀请林语堂出任南洋大学校长。南洋大学由南洋侨领倡议兴办,年5月建校工程破土动工。年5月,新加坡南洋大学成立,林语堂受聘为校长。年10月2日林语堂到达新加坡,(抵达时间在这本日记里面有详细的记载)出任南洋大学校长一职。新加坡是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林语堂并不是一个人到此赴任,而是带了一帮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妻子廖翠凤,二女儿林太乙及其夫婿黎明(林太乙将出任校长私人秘书,黎明则出任行*秘书),三女儿林相如(出任化学教授),还有林太乙和黎明的两个孩子。林语堂约请到多位身居海外的知名学者担任南洋大学高层主管,其中熊式一出任文学院院长,胡博渊出任科学院院长,严文郁出任图书馆馆长,杨介眉教授为主任建筑师。
林语堂和南洋大学高层管理团据林太乙回忆,当时他们很不乐意放弃联合国的工作,因为那是他们的“铁饭碗”,但林语堂执意劝他们一块去新加坡闯天地。然而,要是林语堂真有“新加坡是片处女地”这一想法的话,他一到新加坡便尝到现实的滋味。新加坡和其他海外华人聚居地一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乃至当今,都不是*治真空地。六个月后,林语堂及其团队十三位成员被迫辞职,离开新加坡。
年的日记封面林语堂从新加坡回到法国坎城,一直住到年,林语堂年一度旋风访台,成为全台瞩目的盛事。年4月8日胡适从美国回到台湾,两天后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印证了这一年林语堂与胡适同在台湾相遇。林语堂应前《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之邀,偕同夫人,首次抵台访问,停留二周。这与日记中记载的时间一致。据日记所载:(一九五八年十月十四日星期二)林语堂于9:00A.M抵达香港,11:00抵达台北。十五日早晨访于右任……(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星期五)上午,参观中央研究院……等详细记录了在台湾的繁忙的行程,于年11月12日星期三返回到纽约。”这一年,林语堂出版了英文著作《TheSecretName》(匿名),从历史观点探讨苏俄从极左到极右的国家过程。
年的日记封面林语堂从小生长在一个牧师的家庭,进的是基督教的学校,他不曾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几乎一向是「西学为体」但这样的家庭生活,并没有让成年以后的林语堂成了一个基督徒。年,他进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这段期间,他对基督教的教义起了相当的怀疑和反动。林语堂在年所出版的FromPagantoChristian《信仰之旅》自述从异教徒到再度皈依基督的信仰历程。林语堂在孔孟、老庄、佛教、禅宗各个领域中上下求索,但都不能在宗教的问题上找到归宿。
他终于又回到了他童年时期,与他共同成长的基督教。他是如此说明这个转变的十多年来,他唯一的宗教乃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满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在TheChineseWayofLife《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的基本精神是要体现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的共存,科学的功能是在发现自然的奥秘,并指出它的规律而不是企图用人为的力量来扭曲自然。所谓科学征服自然,在林语堂看来,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是科学符合了自然的规律。
年的日记封面年6月《自由中国和亚洲》曾刊登林语堂的英文文章,提到他最近一次远东之行。他曾到台湾南部探亲,更从南部一路开车到台中,因为夫妇俩都懂闽南话,一路上还和当地老百姓聊天。他们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造了很多新房,每个村都建了卫生设施,女孩都涂口红,等等。台湾当局已经从大溃败中缓过气来,现代化建设搞得不错。
林语堂写到他见了蒋介石,“谈了过半小时。他七十二岁,身体仍然很结实,主要是他的生活习惯既简朴又有规律。他看上去神态雍容,非常自信。讲到法国总统,他不是按中国人一般的发音叫‘戴高乐’,而是按法语发音叫‘德郭了’”。林语堂还提到当地人和新移民有摩擦,但这很正常,“新来的和晚到的互相竞争,都是中国人”,就像抗战时重庆人和“下江人”争一样。年林语堂先生六十六岁。出版了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fromtheChinese《古文小品译英》。
年的日记封面林语堂在中国人的〈饮食〉中说:如果人们不愿意就饮食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换看法,就不可能去发展一个民族的技艺。在〈饮食〉一文中林语堂赞许袁枚和李渔将烹调食谱提升到文学艺术的层次。我们毫无愧色于我们的吃。我们有『东坡肉』又有『江公豆腐』中国诗人们具有较多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他们曾经坦率地歌咏本乡的『鲈脍莼羹』这种思想被视为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在官吏上表告老还乡之时常说他们『思吴中莼羹』,这是最为优雅的辞令。确实,我们对故乡的眷恋大半是因为留恋儿提时代尽情尽兴的玩乐。我们中国人对待饮食的郑重态度,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来,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的其他小说,将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详细描遽的那些美味佳肴。在明清以前谈吃的「老饕」当属苏东坡最有名,他的文集中论吃的资料比比皆是。*州五年是苏东坡一生「志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他贬到*州期间,除了有文学上的杰出表现外,就是他对煮肉、煮鱼的方式很有心得。东坡的招陴菜是「东坡肉」。《文集》卷二十《猪肉颂》就记录他在*州烹调猪肉的实况施建伟在《林语堂在海外》一书中特别另立一章〈美食之家〉,论林语堂的饮食烹饪态度,其中提及年,法兰克辐德国烹饪学会颁发奖状袷《中国烹饪秘诀》的作者廖翠凤与林相如。林语堂喜欢的食物实际上比较倾向闽南小吃,所以大张旗鼓地写食谱,而且是在国外出版。年林语堂出版了ImperialPeking:SevenCenturiesofChina《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景观》、长篇小说TheRedPeony《红牡丹》,描写清末一中国妇人大胆求爱的故事。
年的日记封面林语堂夫妇在年低调访问过台湾。现存有宋美龄于年10月12日给林夫人的一封短信,对没能在台北见到他们致歉。年11月,马星野从巴拿马返台湾,准备出任“中央”社总监。马星野曾是林语堂的学生,返台途中路经纽约,在晚宴上和林语堂重逢,便盛邀林语堂为《中央日报》写专栏。回台湾后,他仍持续花功夫劝说,请他们的共同朋友乔志高出面相劝,并保证专栏由林语堂全权负责,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无所不谈”。
于是林语堂欣然承诺年春天开始为《中央日报》写专栏文章。之前三十年,林语堂基本上没有中文创作。《中央日报》是当时台湾和海外华人小区销量最大的报纸,林语堂的散文每次刊出可面向成千上百万名读者。对一位作家来讲,这肯定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更何况林语堂是三十年后重操中文写作事业。既然已经和中文读者重续前缘,林语堂肯定很想重新回归于华人小区中文环境之中,这也应该是林语堂决定回台湾定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年他出版了TheFlightofInnocents《逃向弗里敦》。
年的日记封面年1月30日林语堂夫妇到香港之前,他们先在台湾逗留了四天,蒋介石于1月28日在高雄会见了林语堂夫妇和马星野夫妇。“显然这次会见没有决定林语堂是否来台定居问题,因为林语堂后来曾试图申请香港永久居民。
年到台湾定居时他已经为《中央日报》写专栏文章一年了,之后继续写了好几年,一共写了一百八十多篇文章。另外,回到中文世界后,林语堂还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签约编撰《当代汉英词典》。这项巨大的工程林语堂殚精竭虑独自完成,再加上他文学上的散文创作,要是选择继续待在纽约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林语堂最后选择定居台湾仍显得有点突然。我们不清楚林语堂在香港申请永居是否遭拒,还是他自己选择放弃。其实林语堂定居台湾之前曾赴台好几次。这在日记中也有记载。后来,他二度访台,为在台定居作准备。六月返台定居阳明山,暂租永福里四十二号等待新居竣工。新居由先生亲自设计,由台湾第一代建筑师王大闳建造完成,为融合中国与南欧特色之建筑。这一年他出版了《平心论高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红学辩论。还有“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中。
年的日记封面林语堂在台湾的最后几年,全部精力都花在编撰《当代汉英词典》,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夜以继日地工作。繁重的编纂工作对健康肯定有影响。有一次,二女儿林太乙不得不从香港飞回台北,因为林语堂住院了,医生警告说已经发现中风的早期症状,必须好好休息。然而他的手稿还没有校对完,家里又出了件大事。年1月19日,林语堂正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主任蒋复璁一起午餐,有人过来报告:林语堂大女儿林如斯出事了。晚年丧女对语堂夫妇打击甚大,原本健步如飞的先生自此急速衰老。年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
林语堂(-)
林语堂手迹(共十四页)
水墨钢笔纸本
说明:林语堂手迹,共14页。首先是语堂年7月1日写给宋美龄的原始英文手稿,距语堂逝世仅九个月,仍计划由港赴台。该信最终应系打字寄出。其余手稿的主题是词典的编纂。包括年给《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辑部同仁的三封信和一份校订工作大纲。最后是年6月,上述大部分的编纂已近尾声,语堂开始思考下一个写作项目《林语堂袖珍汉英词典》时的最初构想有三页,首先说明语堂的理念,是要达到他一向最赞赏的牛津袖珍字典(PocketOxfordDictionary)的境界。他说:“世上没有一本字典及得它,取精用宏,所以小小一本,英语精华尽在于此。此我以袖珍之本意。”(林语堂后即着手编纂袖珍词典,可惜未及在病逝前出版。)
亲笔致国府外交部自述赴港原因林语堂亲笔致蒋纬国林语堂亲笔之《上下形检字法的详细说明林语堂、陈之迈手迹与书信(共十四页)
-年手写本
纸本手迹
1.亲笔致国府外交部自述赴港原因:林语堂长女如斯突于年初骤然而逝,定居台北的年迈语堂夫妇遭受极大打击,拟赴香港与二女太乙一家及三女相如团聚,并时常返台。因而向国民*府外交部申请长期出入境证,言词凄凉恳切,令人动容。时间为年。
2.林语堂亲笔致蒋纬国:年元旦函谢蒋纬国(纬字笔误为伟)为语堂八十自序所作祝词。年1月1日。
3.林语堂亲笔之《上下形检字法的详细说明》:林语堂自青年时期(年22岁)即关心汉字索引问题,对康熙字典的部首多所批评,提出以笔画分类,于《新青年》发表,并蒙北大校长蔡元培作序。以后发明上下形检字法,取代部首。该法“凡字以其左旁最高笔右旁最低笔为准,只此一条,绝无例外”。年旅美时,依此思路发明了基于68个笔形的中文打字机,取得专利。晚年更优化此法为33个笔形,据以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为首部华人所编汉英词典。词典于年成功出版后,语堂于次年为上下形检字法申请专利,特作《上下型检字法的详细说明》以利申请,未曾对外发表。获得专利后,台湾神通计算机公司即采用此专利作为汉字输入计算机的输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