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朵朵编辑部耳朵里的博物馆
你好呀,我是朵朵~
听说国博新开了“饮食展”,作为一枚小吃货,朵朵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到了现场,才发现展厅里满满的都是“吃货”啊!
不愧是自带人气的“饮食展”,光听名字就赢了有木有?展览还很贴心地在元旦前开幕了,假期刚好安排上,记得提前预约哦!
「展讯」
中国饮食文化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长期展出/
/免费,需提前预约/
都说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是我们特别关心的话题。
但在遇见这个展览之前,我们似乎一直缺少一个机会,能够系统地带孩子去了解“中国饮食”的来龙去脉。
这次国博新开的古代饮食文化展,从远古先民的一粒稻米,讲到汉代的食谱、唐代的点心、清代的火锅…时间跨度大、展品内容丰富。
不仅有跟“吃”相关的餐具、食谱,还有躲过了饕餮大口和时光侵蚀的“真古代美食”!
唐代的点心,不知道现在味道如何?
作为国博自“古代乐器展”“古代服饰展”之后,又一个通史大展。
展览精选了多件珍贵展品,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5个单元,对应食材、饮料、器具、技艺、礼仪5个角度,全面呈现我国古代精彩的饮食文化。
喜欢历史,喜欢“吃”的娃,都该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茹毛饮血,一路“吃”到钟鸣鼎食,吃出年灿烂文明史!
对咯,去之前记得先吃饱,看这个展容易饿…
为什么一定要看?
1
「全面呈现中国饮食文化变迁」
一日三餐,“吃”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事情。这个展览就能回答我们很多关于餐桌上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习惯说“吃饭”,而不是说“吃菜”?
为什么我们提及“肉”,大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猪肉”?
为什么我们的饮食结构是“粮食+肉”?和西方的“肉食型”结构相比,哪个更健康?
这些问题,娃肯定也很好奇,你们可以一起去展厅里找答案。
这个展览还能告诉你,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些食材是从哪里来的。包括主食、肉类、蔬果、饮料、调料的出处。
通过这张表,你会看到,很多食物其实都是“舶来品”。
如果你喜欢烹饪的话,你还可以在这里收获一波古人的食谱和技法。
中国菜的烹饪技法多达几十种,可谓“世界之最”。其中,蒸和炒都是咱们的“原创”!烤和煮这样比较原始的烹饪手段,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
吃,是我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趣、也最重要的一个窗口。
随着展览内容由浅及深,你会发现,“吃”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止是为了果腹和生存,调羹弄膳之间,还处处流露着生活的智慧和古老的哲理。
2
「课堂知识课外学」
中国人爱吃、讲究吃,也就吃出了“文化”。想一想,你是不是经常说:吃香、吃苦、吃不消、吃得开、吃不了兜着走…
事实上,吃不仅影响了我们语言习惯,跟“吃”有关成语、诗词,甚至是“字”也有一大把。
一个好的展览,从不是一味地陈列展品,而是要让展品“说话”。
展厅里,通过可以触摸的复制耳杯和《兰亭修禊图卷》,“曲水流觞”是怎么回事?一目了然。
还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仓廪”是什么?“脍炙人口”里的“脍炙”分别指什么?
楚汉鸿门宴、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这些可都是边吃边改写历史的故事。
这些教科书上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这个展上找到,娃可以在这里预习、温故一番。
3
「琳琅美器养眼睛」
作为吃货,我始终相信——对于吃,古人是从来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运用在对美食的研发上,还运用在对于美器的创造上,不然怎么说中国人靠吃,吃出了文化呢!
古人历来信奉“美食配美器”,通过器物之美,衬托饮食之美。
于是在这个展厅里,你能欣赏到古朴的彩陶,清雅的瓷器,庄重的铜器,秀逸的漆器,润泽的玉器,辉煌的金银器…
话说,我要是用这么美的餐具吃饭,那得吃三碗饭啊
!
这些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美器,何尝不是古人认真对待生活的体现?它们也在提醒我们,要尊重吃,要热烈地对待生活。
有什么展览亮点?
1
「看得懂」
看展最担心的就是看不懂在讲什么。
这个展览就很用心,展板上的示意图和文字介绍都非常详细,而且都是中英双语的!喜欢英语的孩子,还可以顺便练练阅读能力~
文字量的扩充降低了展览的难度,这些文字也为亲子互动提供了绝佳的素材。毕竟只有父母讲得清楚,娃听得明白,看完这个展览才会收获满满。
2
「沉浸式场景复原」
看展除了需要文字辅助,艺术场景也不可少,它没有文字那么直接,而是把你带入到一个场景,让你看到真实的历史是什么?
这个展览的艺术场景都做的十分到位。
这是宋代的点茶场景,展示的茶具、家具都是文物复制品,插花、盆栽都是真的,窗户外还做了阳光穿过竹林的投影,分分钟带你穿越回雅逸的宋朝。
还有这个“天下第一宴”鸿门宴的艺术场景。展示的正是鸿门宴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历史人物都是用人偶演绎的,动作、神情也很写实,娃会很喜欢。
最重要的是,整个宴会的格局、人物关系都很清楚,这可比教科书里的那张图生动多了!
3
「互动体验动手多」
除了“看得懂”,这个展览大量的互动装置,不仅接地气,而且也为展览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展厅里,你可以和娃,用饽饽模子做一块精致的点心。
你还可以翻看“历代名肴”,一面是图片,一面是古代的食谱。这里是《事林广记》里收录的制作“肉松”的方法。
你可以席地而坐,体验汉代人坐在席子上吃饭的习俗。唐宋之前,古人广泛采取“分餐制”,都是坐在地上各吃各的,这跟我们今天的“合餐制”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席地而食”的体验区是可以上去拍照的,记得和娃留下一张打卡展
!
最棒的是,结尾区复原的编钟也是可以触摸的,你可以用手感受一下“钟鸣鼎食”的分量。编钟旁还有一个答题区,一共10个小问题,可以带娃去挑战一下!
耳朵里的博物馆也将在近期
为展览推出
独家「亲子观展学习单」和「导赏音频」
敬请期待哦~
最后,朵朵还推荐你4本图书
看展前和孩子提前做功课
-1-
《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丝路改变了我们的餐桌
朵朵推荐:这本书讲述了从丝绸之路上(陆路/海路)传入中国的食材和器物。虽然本书的官方建议是青少年阅读,但是朵朵看来更适合高中以上的孩子或大人。角度很有趣,但是内容和编排方式还是偏向成人化。期待以后有一个真正的适合孩子的舌尖版丝绸之路。
▼
-2-
《用七十万年煮好饭》
学习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
朵朵推荐:这是果壳《生活习惯简史》系列中的一本,涉及的科学知识包括:小麦从粒食到粉食、从烤制到蒸食、从不发酵到发酵的变迁,餐具从陶器到青铜器、再到瓷器的变迁,早期植物学研究等。其中穿插《左传》中“染指”等历史典故。
▼
-3-
《餐桌上的历程》
穿越时空看文明
朵朵推荐:民以食为天,从远古人类发明火,便吃到了熟食。智慧的中国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发明各种陶器;古人盛大的宴会、皇帝的豪华一餐;古人如何制盐、如何酿酒、如何吃茶、如何储存食物等等,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
-4-
《儿童历史百科绘本》
讲讲我们祖先的餐桌
朵朵推荐:这是国博推出的儿童绘本,带领孩子认识自己的祖先、过去,明了中国人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加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以民族的自信面向未来的世界。这本书是其中的第6册,讲述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原标题:《“中国古代饮食展”来啦!唐代的点心、清代的火锅,这个展成功把我看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