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随着《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的火热播映,全民再次掀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辗转历史长河流传至今的,大都是民族文化的经典。它们仿佛穿越时空壁垒,给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洛小寒
踏着岁月长河,静看朝代兴亡更迭,无数先民智慧的结晶或湮灭在历史长河,或历经百劫得以流传至今。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今人与古人交流的媒介。相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而言,古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蛮荒的时代所达到的文明高度,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囊括了古代人在天文、地理、历法、制度、音律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造诣与文明。是一部走近古人了解过去的生活百科式工具书。
本书由王力主编,马汉麟等执笔,叶圣陶、姜亮夫等审校,出版50多年来历经4次重要修订,以中国考古*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缪补漏,以近代考古与传统文献为考据,拨开历史神秘面纱,生动详实地阐述了古代先人的社会与精神文明。
本书内容之广,历史纵向之长,令人震动不已。读完此书不由为古代人民的智慧所深深折服,因文章篇幅限制,我将从天文、音律以及饮食角度,给大家分享下古代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文明风采。
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先进的农耕生活,刺激了天文知识的发展
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掌控着天下苍生;再加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农业生产需要准确的耕种季节,因此天文知识应运而生。
①早在古代人民便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星
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一块彩锦护膊,时间约为汉晋时期。陪葬时位于弓的旁边,这也就意味着它在使用弓的时候是被系在射手前臂上的。它的出现证实了古代人民在天文领域里的卓越成就。
彩锦上织有日月、云朵、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的纹样以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这里的“五星”,便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又被后人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这里的“中国”是星占学分野概念里的“中国”,泛指*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史记·天官书》中曾提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五星积于东方”和“五星出于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由于此现象实为罕见,故此引起古人的好奇与重视,便赋予给它某种“天意”。例如《文献通考》里提到的“周将伐殷,五星聚房”便是如此。
②北斗七星的划分与功能性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古代人们便开始对星空进行区域划分。分别为:二十八宿、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古人在*河流域常见的北方天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各星合为紫薇垣。
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瑶光组成。天枢、天璇、天玑与天权为斗身,古曰魁;余下三星为斗柄,古曰杓(biao)。
北斗七星名图古人很重视北斗七星,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别方向,定季节。由于北斗星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位置也不相同,于是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方向来辨别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古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发乎于内心的由衷敬畏,以及辛勤务实的劳动精神,促使了天文知识的长足发展,在那个物质与技术极为匮乏的年代,实在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明进步。
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律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
乐律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记载社会百态、生活状态以及古人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古代人民用惊艳后人的智慧与手艺,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音律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
①乐律文化冠绝世界
古巴比伦与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希腊并称五大文明古国。后人一度称赞古巴比伦文明是“有音乐、有数学”的文明开化之地。如果用这种观点作为参考的话,那么随着曾侯乙墓文物的出土,古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水平足以震惊世界。
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蒙尘数千年,得以重见天日。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钟水平截面为椭圆形,每个钟的正鼓位和侧鼓位可以分别敲出具有三度差别的两个音,即“一钟双音”。
曾侯钟可以演奏西方十二声乐律的乐曲,可以旋宫转调。钟架上有近三千字的铭文,其上内容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当时已有绝对音高的概念;二是当时已有“变宫(相当于现在乐谱上的7(ti))”这个音的概念。
②古代乐律内容日益完善
古人把宫、商、角、徵(zhi)、羽合称为五击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乐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譬如现在形容人没有音乐细胞的“五音不全”这个词语,即是说的这五音。
随着乐律文化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古人又在五音的基础上加上变宫、变徵两个音,称为七音。变宫、变徵大致与现代乐谱上的7(ti)、#4(fis)相近。《淮南子·天文训》把宫叫做和,把徵叫做缪。到了后世变宫又被称之为闰。
作为五大文明古国的古中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以其惊艳的“一钟双音”造诣、系统完善的乐律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无论是从世界音乐史、世界科技史还是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都是冠绝当代的文明水平。
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汉字文化的渊源
上文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由于起步早,经过无数先辈的传承与创新,古人的饮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饮食文化与汉字文化的结合,突出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
①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展示古人对“民以食为天”的认同感
上古的粮食多种多样,其中以五谷、六谷和百谷为常见说法。一般来说,五谷是指的稷、黍、麦、菽(shu)、麻;六谷则是后来南方作物水稻传至北方,才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稻这一种粮食;百谷并非是真有一百种粮食,而是形容谷物的多样性才有这一说法。
稷是指小米,别名谷子。籽粒呈白色,没有黏性。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主要粮食,并赋予了极为重要的精神象征:稷代表谷神,与被称为社神的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上升至国家象征的高度。由此可见稷在古代的地位。
小米,古时的主要粮食,稷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黍子,又叫*米,它与小米不同,籽粒呈*色,具有黏性;麦则有大麦小麦之分;菽就是豆子;麻指大麻,但不是主要的粮食。
上古家禽便有了鸡、鸭、鹅。鹅又叫做舒雁。鸭是后起的名字,战国时叫做鹜。
②饮食文化与汉字文化的渊源
古人有祭祀天地的习惯,用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时以牛羊豕为三牲,三牲具备叫做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做少牢。
古人也吃狗肉,最晚至汉代便有了以屠狗为职业的人。牛肉最贵,大抵是因为当时农耕牛是人们最得力的帮手吧。因此牛肉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平民百姓通常吃的都是羊肉。由于羊肉在民间比较普及,因此很多与吃有关的汉字都从羊。例如美、馐等字从羊,羹、糕字从羔。如此看来,饮食文化与汉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饮食文化图绘无论是五谷杂粮,还是家禽牲畜,都显示出古代人们多样性的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古人对“民以食为天”的认同与重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也与饮食文化渊源颇深,从这两点来看,古代人民的才智让人不禁心生敬佩之意。
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以客观、严谨的笔触,将古代人民的精神面貌与社会文明铺陈开来,为人们勾勒出一副写实的史诗画卷。透过字里行间,仿佛能够让人穿越时空站在历史长河侧畔,再睹古代先民的文明风采。
观罢合书不由抚掌称赞,真如鲁迅先生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史记·天官书》
《文献通考》
《淮南子·天文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