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梁实秋雅舍谈吃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有
TUhjnbcbe - 2024/2/16 16:59:00

最近在读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谈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从年,梁老先生去世前一年,台湾九歌出版《雅舍谈吃》开始,各大出版社已经先后再版了几十次。

一版再版,可见《雅舍谈吃》的魅力。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今浙江杭州人,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更是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老先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书里不仅有让人馋涎欲滴的各地美食,还有关于吃的文化。

梁老先生笔下的美食多吸引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在采访中提到:

读大学的时候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给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后来参加工作,拿着菲薄的工资,我专门去把《雅舍谈吃》里写到现在能找到的美食尝了个遍。

可见“好吃”。

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第一版的这本书,总共分为四个辑子,分别是:记忆中的味道、南北食色、异域食旅、谈吃偶得,共计68篇文章。

书中不仅记录了不止24样老北京的美食,还写下了梁老先生走南闯北时吃过的各地食物,更是对吃的文化进行了自己的阐述,言语间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读者跟着大饱口(眼)福的同时,也能跟着老先生进行一次饮食文化之旅。

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很多时候不得不盛赞中文的博大精深,我们叫“美食”,英文翻译为finefood,delicacy,总觉得差强人意。

馋,更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词。

馋,不是饭量大、能吃,更不是放肆地吃,梁老先生说,“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位”,“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

说白了,吃不饱时想吃某种食物不叫馋,明明有东西吃却很想念某种食物才叫做馋。

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骚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

“馋”,我曾经以为是贬义词,现在看来并不是,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配称“吃货”一样。

馋是一种本能,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胃口好,还表明你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有人说:一个人若走投无路,就让他去菜市场逛逛,那里藏着人世间最真实的烟火气。

只要有想吃的东西,你对生活就没有绝望。

美食的魅力,从来都不只是好吃。

美食面前,众生平等

《礼记·礼运》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生而为人,吃是大事,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

吃好的概念,穷富或许是有差异的,但美食,从来都不是富人的专享。

大几百、上千元一人的素食,精致、食材稀缺,却未必有辣子鸡解馋。

在《吃相》这篇文章里,梁老先生讲到餐桌礼仪,说“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不要太重视”。

的确,餐桌礼仪不可少,比如不满盘子翻,不冲餐桌打嗝等,但有些就不必讲究了,吃饭怡然自得就好,是细嚼慢咽还是风卷残云,有什么关系。

只要不影响到别人,“管什么吃相”。

我来自一个吃狗肉的地方,但狗肉从来都不在我的携带清单里,不排斥别人吃,但我亦不再喜欢吃。

梁老先生说:我没吃过狗肉,也从来不想吃。“各有所补......唯独吃狗肉不知是补的哪一门子”,哈哈。

但老先生也说:

杀肥狗与宰肥猪、宰肥羊无异。我看不出其间有什么文明与野蛮之别。

吃什么,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不喜欢吃的,不代表别人也不可以吃,所以遇到自己难以下咽的东西,不要说“这是人吃的东西吗”。

当然节约原则还是要讲的,另外,受法律保护的动物就不要想了。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吃得开心,吃得高兴就好。

怀念家乡美食,更多的是思念故乡

《雅舍谈吃》里,每篇文章都没有标注写作时间,但推算应该是梁老先生晚年的佳作,距他离开大陆已有几十年的光景。

不管是北平的美食,还是其他地方的,都像是他昨天才吃过,可见记忆深刻。

梁老先生出生、成长、多年工作在当时的北平,但在人到中年后远离家乡,去到台湾,再也没有回到故园。

北平的美食固然让他怀念,或许还会流口水,但我想更让他怀念的或许是故土。

大师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里,一定有他挥之不去的乡愁。

大师的心情,我多有感怀。

离开家乡之初的那几年,对妈妈做的饭菜、家乡的美食偶有想念,但想想就过去了。

如今人近中年,那种想念家乡味道的念头总是难以压下去,虽然现在有电商,可以买到各地的食物,但味道和家乡也就仅仅有点牵连罢了。

记忆中的味道,不可望,不可及。

梁老先生笔下,北平四时有不同的美食,春有花有鱼,夏有莲藕、艾窝窝,秋风起,先吃螃蟹,再吃烤羊肉。

北京的烤羊肉有特定的吃法,要用烤肉支子,梁老先生当年在青岛,曾特意托人从北平定做工具,吃得皆大欢喜。

后来远离大陆,台湾的所谓蒙古烤肉,最多也就聊胜于无了。

就像我从网上购买的家乡美食,只是形似罢了。

去世的一年多以前,梁老先生曾经给暨南大学前副校长王越寄来他的笔墨,是杜甫的一首诗: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可见他的思乡情浓。

回不去的不仅是日渐老去的年华,还有故园的春秋、家乡的味道。

宋代葛绍体写到:茫茫宇宙大,人生本如寄。

人生本来如寄,此生无归程,所以“五谷知真味,莫负好时光”。

生活是一门艺术,吃从来也不只是裹腹而已,它更是我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感悟。

美食里,藏着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态度。

《雅舍谈吃》,谈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故乡的味道、人生的味道。

梁实秋老先生在初版的序里写到: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

我们可以“一年四季地馋,周而复始地吃”,但请“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

参考资料:

1、《雅舍谈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梁实秋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梁实秋晚年心归大陆留憾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实秋雅舍谈吃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