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恩施文旅号老鹰红十大碗鲊海椒花
TUhjnbcbe - 2023/11/22 5:25:00
                            

日前,州文化和旅游局公示第七批州级非遗项目名录及扩展名录:

咸丰县民间文学《温朝钟的故事》、传统音乐《咸丰花锣鼓》、传统技艺《咸丰老鹰红制作技艺》《鲊辣椒制作技艺(鲊海椒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咸丰苗医苗药》、民俗《土家十大碗(咸丰土家十大碗)》等6个项目入选第七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扬琴(咸丰扬琴)》《渔鼓道情(渔鼓、来凤道情)》《三棒鼓》、传统美术《木雕(咸丰木雕、宣恩木雕)》、民俗《社节》等5个项目入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州级非遗名录咸丰

咸丰(6项)

第七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项)

温朝钟的故事

民间文学

温朝钟(—),字静澄,号果斋,别名温而厉、孔保华、恍惚道人,土家族,清光绪四年出生在咸丰县大路坝下场(现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下街石门坎),庚戌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早年毕业于四川省师范学院,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玉山等人在重庆市黔江区牛背岛上组建了革命武装团体“铁血英雄会”,从事革命活动。

年1月3日,在黔江县石会乡凤池山宣誓揭竿起义,驱逐黔江县令,诛杀武举人孙常礼;但由于消息闭塞,起义准备仓促,1月23日深夜,不幸兵败,壮烈牺牲,年仅33岁。辛亥革命宣告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结束,而温朝钟领导的黔江庚戌起义,时间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还早九个月,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温朝钟的故事》主要介绍了近代民主革命家温朝钟在生活中的诙谐趣事及其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的惊人才华的故事。

温朝钟的故事很好地契合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多年来,其故事在咸丰民间及川鄂湘边区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激励后人,代代敬仰。

咸丰花锣鼓

传统音乐

咸丰花锣鼓在民间称为“闹台锣鼓”(或“锣鼓家什”),是皮鼓、大锣、大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流行在全县城乡,其中尤以小村、活龙坪两乡最盛。

清坪花锣鼓队伍

花锣鼓在演奏中既有合奏,也有独奏;既有齐奏,也有轮奏。有时以锣为主,有时以钹为主,有时也以马锣为主,各种乐器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乐队编制为四人,即一人击鼓、一人敲锣、一个打钹、一人勾马锣。

花锣鼓表现内容丰富

有表现人们心目中“神”的动态的,有描绘飞禽走兽的,有表现自然景物、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趣的,有表现花锣鼓各种乐器和演奏特点及牌子曲目的……共多个曲牌,多首乐曲。

小村乡喂龙村花锣鼓传承队伍抽闲暇时间练习花锣鼓

这些乐曲既有单牌子,也有几个单牌子组合起来的复牌子;既有正牌子,也有民间小牌子。从节奏到气氛都极力表现了曲牌本身之特点和个性。由于花锣鼓方便易学,且热闹喜气,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年,花锣鼓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

咸丰老鹰红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第四代传承人熊金玲正在杀青

咸丰老鹰红茶的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的发酵红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咸丰县*金洞乡和高乐山镇一带。这一传统技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年,咸丰老鹰红制作技艺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

老鹰红茶汁

老鹰红是一种野生樟科木本植物,学名毛豹皮樟树,属常绿乔木,叶绿润泽,生长于山区,而硒都恩施州所孕育的老鹰红更为珍贵。古时,山民利用毛豹皮樟的嫩枝嫩叶晒干,未经加工直接当茶泡饮,故当地称其为“老鹰茶”。

采摘老鹰红鲜叶

多年来,一代代山民对“老鹰茶”不断研究,将老鹰茶叶进行发酵处理,泡出来的茶汁成金棕红色,故成为今天的“老鹰红”。根据老鹰茶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

制作流程

采摘鲜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制形→摊晾→烘干→提香→精选→包装入库

老鹰茶富含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较清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滋味浓而口劲大,其茶水有消渴祛暑、消食解胀、解*消肿、提神益智、明目健胃、散瘀止痛、止泻、止嗝等多种功效;茶汤呈金棕红色,用叶少,出汁多,喝过后余香满口;老鹰红性温和,无兴奋作用,不影响睡眠,老少皆宜。《本草纲目》有老鹰红“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记载。

鲊辣椒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做好的鲊海椒

“鲊辣椒”,即我们俗称的“鲊海椒”,是咸丰一道特色菜品。鲊是一种腌鱼的方法,而咸丰当地的“鲊海椒”是以红辣椒和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将新鲜红辣椒剁碎或者磨成酱,然后与磨成粉的玉米面(或米面)拌匀,加以一定的佐料(姜、蒜、花椒、盐等),装进坛里并一层一层的压紧,表面放上一层桐子叶或芭蕉叶覆盖,坛口掺水盖上坛盖封紧,月余后就成了红红的香香的有点微辣的鲊海椒。一个“鲊”字形象描述了这一独特土家菜品的土法腌制技艺。

将玉米粉与辣椒碎沫搅拌

旧时没有保鲜剂、防腐剂、冰箱之类的保险工具,新鲜的农产品不好贮存,久而久之,人民便发明了鲜香美味又耐储存的鲊海椒。

装坛密封发酵

每年辣椒收获的季节,把收回来的新鲜辣椒洗净晾干,剁碎或磨成酱后再放人盆里,与石磨推出来的玉米面拌匀(辣椒与苞谷面的比例一般为2:1,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配,加以佐料姜、花椒、大蒜、盐等拌匀,然后装人陶坛内,之后,有两种方法封坛保存:一是用菜叶或芭蕉叶将坛口塞紧,坛口掺水盖上坛盖;二是将坛口封紧后倒置于一个盛有清水的盆子当中,让其密封发酵30天左右。

鲊海椒炒腊肉

鲊海椒不像泡菜那样开坛取出就可以食用,它是生的,需要蒸或者小炒。鲊海椒是装制扣肉必不可少的原料,平时也可加油炒熟吃,亦可炒回锅肉,炒腊肉,或加豆豉、葱、芹菜等,风味独具。鲊海椒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以与其它成烩菜,同时它又是各味鲊菜的“加工厂”,可以加工出许多美味可口的鲊菜来,如鲊辣糊、鲊海椒米豆腐等。

咸丰苗医苗药

传统医药

咸丰县有土家族、苗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经过年的人类生活实践,留下了珍贵的苗医苗药文化遗产,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提高完善,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苗医药学。

苗药配方照片

咸丰气候和自然条件较优越,植物药资源种类繁多。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回归自然、就地取药直接给予治疗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且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医学界及当地患者对民族医药也更加重视及依赖。

苗药塌渍

20世纪80年代以后,湖北、湖南贵州等省的专业人员在各自的行*区域内,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土苗医药资源品种的调查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出版了多部土苗医药专著。

《湖北咸丰药用植物志》

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药品的开发利用,土苗医药的发展空间更广,利用价值将是无限的,永恒的。

土家十大碗

民俗

完整的土家十大碗

“土家十大碗”又名“土司十大碗”“髈扣席”,其特点是餐桌上装菜器皿清一色的土碗或蓝边大碗,菜肴原料以猪肉为主,烹调方法以蒸为主,土家人称为“土家十大碗”。

土司时期,土司王府在节日、婚娶丧葬、得胜庆功等重大活动时,在“八仙桌”上摆上丰盛的髈、扣等十大碗美味佳肴,犒劳将士、招待贵宾。改土归流后,咸丰县及周边的土家人,在节庆、红白喜会整酒时,比照土司时期“髈扣席”的规格宴请宾客。

“土家十大碗”席面菜

髈、扣、喜沙肉、酸鲊肉(或粉蒸肉)、酥肉、坨子肉、鲊海椒炒肉(或豆豉炒肉、胡萝卜炒肉)、油豆腐、白豆腐、豆芽菜十种。

“土家十大碗”有很讲究的上菜仪式:首先“安席”,然后“品席”,依次“上花”“上菜”“调席”“上饭”“上团圆粑粑”、吹奏“菜调子”、说福事。

乡村闺女出嫁在四合院内十大碗宴席全景

“土家十大碗”,主要流传于明清时期土司治理区域的武陵山片区,尤以鄂西南最具典型,特别是在咸丰唐崖土司辖区的唐崖河流域,食材选料、器皿搭配、制作技艺、五味调和、待客礼仪都十分独特,饮食习俗独具土家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年,土家十大碗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

咸丰(5项)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23项)

咸丰扬琴

曲艺

咸丰扬琴传承队伍在县文化馆排练《黛玉葬花》

咸丰扬琴是流传于咸丰县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曲唱艺术,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是一种音乐性强、表现力丰富并有着鲜明地方特点的曲种,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词曲古雅,优美动听,唱腔板式完整丰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年,咸丰扬琴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

咸丰扬琴主要流传于曲江镇(原丁寨乡)的堰塘坪、蒲草、土落坪,唐崖镇的浑水凼,高乐山镇的小街口“中和堂”及县城城区一带。

咸丰扬琴传承队伍在白地坪练习

扬琴这种曲艺形式是在同治十年(公元年左右),秦云龙原配夫人刘氏回乡,将扬琴带回咸丰的,据今已近多年历史。

早先流入咸丰时,传统扬琴演唱时不搭台、不化妆,艺人们围桌而唱。在演唱人物较多的唱本中,也按角色分行演唱。因为没有女演员,旦角的唱段都由男演员用“尖声”(假嗓)演唱。

80年代艺人表演的咸丰扬琴

咸丰扬琴音乐唱腔非常丰富,既有成套的板腔,又有众多的曲牌和小调,是一种“板腔体”与“联曲体”相兼的混合体式。它流传到咸丰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后,与当地的方言、民歌相结合,不但丰富了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而且形成了咸丰地区独特的、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曲艺艺术风格,所以就被人们称之为“咸丰扬琴”。

咸丰扬琴声腔主要有“正宫”“月调”“小调”三个部分。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兼指挥;另有碗琴、三弦、二胡、琵琶、月琴、笛子和鼓尺(板),合称“八音”;其代表曲目有《貂婵拜月》《大宴》《小宴》《水漫金山》《黛玉葬花》《伯牙碎琴》等。

吴蕾芬、杨玉珍表演咸丰扬琴

咸丰扬琴在建国初期,先后试编演出了《白求恩赠刀》《挂红灯》等新曲目。70年代以来,在唐会云、聂秀坤、吴光元的合作下,创作了《柳林春秋》,不仅把扬琴只坐唱不表演的传统曲唱方式进行了改变,并且演员还化了妆,音乐唱腔中加进了打击乐,在舞台上进行了表演,为扬琴这一传统曲艺开辟了新的道路。

年,咸丰县剧团大部分运用咸丰扬琴的声腔和音乐,移植演出了大型现代戏《江姐》,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如今,咸丰扬琴在咸丰老年大学中得以传承,成为退休职工茶余饭后娱乐的一种形式。

渔鼓

曲艺

渔鼓

渔鼓,又名“打渔鼓”。宋代流行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后来常用于戏曲表演。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渔鼓早先只是作为驱赶野兽的工具,到清末民初时期,渔鼓发展成为民间戏曲艺人表演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8年,渔鼓被公布为咸丰县第二批非遗名录项目。

庹兴富在自家堂屋表演渔鼓

渔鼓演奏时,演唱者左手抱渔鼓筒、执简板,右手和鼓,有节奏地念出唱词,声音清越,唱词多刻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唱词句式有顺十字、倒十字、七字句和长短句4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有时夹有三、四字垛句。表演者绘声绘色,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

高乐山镇渔鼓队伍杨华萍带来渔鼓队员在白水坝练习渔鼓

渔鼓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三种演唱形式。单唱、对唱加用二胡,合唱再加小锣进行伴奏演唱。唱腔分高腔、平腔两种,语言为本土方言,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渔鼓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风格独特。

三棒鼓

曲艺

三棒鼓,中国湖北曲种,是融演唱、演奏、杂技于一体的传统曲艺。是广泛流传于鄂西南、湘西、渝东、黔东南边邻地区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源于唐戏三杖鼓,以抛耍三根特制嵌有铜钱的鼓棒击鼓伴唱而得名,明代已形成曲种,是土家地区一项融打击乐器、口头文学、表演技艺、武术杂耍为一体的文体活动形式。

它来自于生活,并在迎神赛会、民俗节日、家庭礼仪、婚丧嫁娶等聚会活动中再现生活、升华生活。年5月23日,三棒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江镇土乐坪三棒鼓

民国时期,咸丰名艺人胡鹤龄,唱技、刀枝超群,是湘、鄂、川、黔边境地区三棒鼓演艺高手。除演唱传统历史故事外,擅长即兴创作,见人唱人,见物唱物,见景唱景,随机应变,随口便答。抛刀花样有*友缠腰、双龙抱柱、水中捞月、含刀鸣炮等几十套。他有绝技“十二把刀”之誉,抛耍三把刀时,将放在地上的九把刀拣起分别放在头上、肩上、腿上、腿下、嘴含,然后轮换将每把刀抛一次,又分别放回原地。此一绝技,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集。

忠堡镇板桥村春节玩三棒鼓

近年来,咸丰县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三棒鼓,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六进”活动,变静态保护为活态传承,让优秀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乡村院落、社区广场、旅游景区,随处可见艺人表演土家三棒鼓绝技。年,三棒鼓被公布为县级非遗名录。

木雕

传统美术

咸丰木雕

咸丰木雕是工艺雕刻的一个种类,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其表现技法有线雕、圆雕、浮雕、镂雕等,也有几种方法并用。咸丰木雕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杨木等;咸丰木雕雕刻内容大多以小饰品、小摆件、小玩物为主,其他以实用为主的如考究家具、雕花窗棂等。

咸丰县高乐山镇邢家寨老屋雕花窗

咸丰木雕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咸丰县高乐山镇、曲江镇(原丁寨乡)、唐崖镇(原尖山乡)一带。早在明朝天启年间,唐崖土司覃鼎在尖山唐崖河畔大兴土木,仿明紫禁城修建宫殿。由于当时本地木工雕刻技艺水平较差,宫殿的亭台楼阁、门窗檐柱等上面的花草图案、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不能按照土司要求做到精致,于是按照土司爷吩咐,便派人从江浙一带请来木雕艺人。唐崖土司城修建完工后,大部分木雕艺人回江浙老家去了,少数人留了下来,开始在咸丰境内传授木雕技艺,木雕技艺才得以世代相传。

咸丰木雕——金蟾罐

咸丰木雕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过去以建筑装饰上的木雕为主,当下以摆件装饰为主,但均具形、韵、艺融合及因材施雕的特点。目前,以李永强为代表的咸丰木雕传承人获得很高成就,其创作作品被国内业内专家收藏,并多次在木雕大赛上获奖。咸丰木雕现为县级非遗名录。

社节

民俗

过社节吃社饭

社节,是土家人最重要和最隆重的农事祭日。在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社神的活动。而“社”就是土地之神,祭祀活动则统称为“过社”,是土家人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社”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社遗风在土家族等民族地区得以传承,而对秋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春社。

春分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秋分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春以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以谢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置办社节到集市采购需要的物资

咸丰县社节兴盛于土司治理(明朝、清朝)时期而延续至今。咸丰土家人的社节习俗主要有:吃社饭、吃社蒿粑、拦社、祭新坟、安坟、挂亲、歌舞娱乐等内容。农耕时代过春社,官府以饮酒、分肉、赛会等活动祭祀社神,祈求丰年,而民间则表现为男人在家里修锄整耙迎春耕,妇女和儿童则采蒿掐葱煮社饭、做社蒿粑。其中的“社饭”曾被评为恩施州十大名吃,“社蒿粑”评为咸丰县十大名小吃。

过社节做社蒿巴

社节,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地区,土家族居住较为集中区域的社节活动最为隆重。咸丰县土家人的过社习俗,遍布全县城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大同小异。以唐崖河为界,南岸的食俗方面仍保留着较为古朴遗风,北岸的歌舞娱乐方面,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社节祭祖

如今,社节活动也不仅局限于土家族人,而是咸丰范围内的各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大家都在欢度一年一度春节后第一个盛大农事节日——社节,欢歌共舞赛盛会,彰显民族大团结,共同祈谷、祈福、行孝道

end

非遗名录

信息来源:咸丰县文化馆

原标题:《老鹰红、十大碗、鲊海椒、花锣鼓……咸丰11个非遗项目获州级公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恩施文旅号老鹰红十大碗鲊海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