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柳州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卖酸汤。”昆明人说:“昆明酸腌菜,云南人最爱。”侗家人说:“十年酸鱼送老酒,做人一世也抵得。”
这些不同地域的民谚,表达的都是当地人对酸味的热爱。
对于这些夸张的说法,我一度保留怀疑的态度,然而,当我发现自己也很能吃酸并为之上瘾时,便经常把柠檬当剥了皮的橙子来啃,一日不吃,便会牵肠挂肚;
因此,每当酸溜的滋味滑过舌尖,我都能体悟到食酸者对“酸味”的热爱,和“酸味”对他们的意义——即生活里的不可或缺。
而“酸”这个饮食习惯,是中国饮食文化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万年前。
在《酸食志》里,资深旅行者、食客要云先生四方寻游,用亲身经历为我们谱写了一张中国的“酸食”地图,他把中国各地区的饮食偏好,大致划分为“东北咸,西北酸,西南辣,东南甜”。
尽管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人群有着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但对“酸”这个口味,大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喜好;因此,中国人吃酸的历史和文化,都与各种酸食的特点、地理分布、民族分布和人群密切相关。
于是作者在《酸食志》里谈古论今,把舌尖上的酸味化为朴素清爽的文字,把满足口腹之欲的酸食延伸出人生感悟——酸食既是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是作者的诗和远方。
作者说:“谈到中国之酸,很多人自然首先想起的就是“醋”。首先想起没有错,但把醋与中国之酸等同起来,就大错特错了。”
那么“酸”这个味道是怎么来的?“醋”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呢?
我们把“酸”置于“酸甜苦辣咸”的第一位,当然不是因为读得顺畅的缘故,而是以古代人的视角看世界——“酸”可能是人类烹饪中最古老的调味,而且就来于大自然的天然酸,比如梅子,在还没有盐的时候,以酸调味,恰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直到周代,人工发酵的酸味调料也出现了,即是“醯”和“酢”,它们都是以肉而制的酱汁,制作过程中会分解出大量有机酸,如氨基酸、乳酸和醋酸等,而这些就是酸味的来源。
但“醯酢”这两个字在后世逐渐被“醋”字取代,不过就算同为酸味调料,“醯酢”和“醋”的本质还是不同的,因为醋的制作原料是谷物。
既然是谷物酿制,醋和酒就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最初的醋,别名是“苦酒”。
至少在汉代,以曲酿酒,以曲酿醋的工艺就已经很成熟了,不过做酒总有不小心做坏的时候,所以作者猜想,这大概是最初做坏了的酒,丢之可惜,用以调味后发现竟与酢相似,于是往后便按这个方法发酵谷物,从而得到了“酢”。
作者这个猜想在《齐民要术》里也得到证实,“回酒酢法:凡酿酒失所味醋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回作醋。”
不过,这样发酵出来的东西还不能成为醋,直到有一天人们认识了醋酸杆菌的作用,做出了醋曲,以醋曲再发酵,这样得到的才是醋。
由此可见,我们是先有酒再有醋,到唐代时,由于中西贸易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中国的酒曲醋曲也向周边传播开来,深远地影响了很多国家。
作者涉足千山万水,对各个地域的酸食都情有独钟;不过,因为曾在四川住过四年,这使得他对四川的感情很深,对四川的酸食菜品热爱又精通,曾经还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他对泡菜的热爱。
还有如今闻名全国的“老坛酸菜”,用它来烹制的菜肴,最出名的莫过于酸菜鱼;
尽管这道菜在川菜谱系中地位尚浅,是从家庭走出来的家常菜,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逐渐在很多城市的菜单里流行起来,不仅吸引了食客,更改变了很多人对川菜的认知。
不过,如今“酸味”虽是中国各地的食谱,但真正把酸作为日常最重要口味的,却是西南的贵州,而且贵州的酸很是透彻。
作者认为酸汤是贵州之最,而酸汤中最著名的是毛辣酸和米汤酸,不过两者的汤色不同,亦被称为红酸汤和白酸汤。
除此以外,更吸引作者的,要数兴义的美食,其中以酸笋烹调的美食十分流行,虽然只是调和味道的作用,但酸笋的量有时比鱼这个主菜还多。
有一回,作者就招待朋友吃了一顿酸萝卜猪脚,饭后,朋友说了一句令他难忘的话:“没想到猪脚还能这样吃,太好吃了。”
试问,有什么比“他乡遇故知,共享老饕宴”,而来得更有意思呢?
还有,说到酸食,云南这个多民族省份的喜酸习惯,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
例如傣族的酸芭蕉心、白族的酸木瓜、布朗族的酸茶等等,很多外人闻所未闻的酸食,若有幸去云南,这些美味可都是不能错过的。
作者在《酸食志》里就推荐了美食行程,如果准备到大理、宾川旅游的话,那么看完苍山洱海,看完鸡足佛光,那么一定要吃一顿酸木瓜海稍鱼,行程如此才完美。
最后,嗜辣也嗜酸的湖南,也带着流行的酸食菜肴蔓延到各大城市去,诸如剁椒鱼头、酸豆角炒肉末、酸菜蒸肉、酸萝卜炖排骨等等,无人不知。
不过对于湖南湘西、张家界、怀化、黔江、酉阳、彭水、秀山等地而言,他们吃得偏辣偏酸,其实是基于一定的历史原因。
由于历朝统治者都把“盐”的生产和销售作为统治利器,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南、西南地区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百姓遭遇缺盐的困境,而为了给食物调味,酸和辣“当仁不让”地肩负起了重任。
尤其“以辣椒代盐”的是清朝时才发生的事,所以在此之前,人类食酸,靠的都是天然果酸和以谷物制成的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无疑用最直接的行动,谱写了酸食的千年历史。
作者认为,当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饮食的多样化是必然的结果,而物极必反——当我们对一种味道追求到极致时就会开始淡化,食酸亦是如此,但酸味大约会趋于柔和,而同时也会更精致化。
不过无论是怎么的食酸文化和变化,“酸味”在我看来,都是人间一道清欢飨宴。
酸食志:中国人的酸食史京东查看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