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中医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逐渐在不同地区开展起来。这对于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增进大众健康意识以及培养中医人才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以最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指导、《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的“年全国中医药文化校园活动”为例,该活动在全国多所中小学校举办。活动以“听仲景故事品中医智慧做冬至美食”为主题,考虑到全国各地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及校园疫情防控等具体情况,活动采取主办单位设计提供活动方案、主题课视频及课件、活动手工材料包,学校按照活动要求具体实施的形式开展。各地中小学自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及结合地方气候、饮食特点,自主设计冬至美食活动。通过中药知识问答、互动游戏、中药手工作品制作等有趣的互动环节,学生们还获得了中医科普书籍、中医文创礼包等纪念品。
最近几年,我参与了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先后到衡水中学、正定中学、石家庄四十三中以及一些小学去宣讲中医文化,参观他们的中医药文化角、文化墙,药圃以及学生制作的香囊,观看他们表演的节目等,感触很深。我认为,未来的国医大师、中医院士就在他们之中。我也认识到,这样的活动还有待继续推广普及。
毋庸讳言,千百年来相伴中华民族的中医药,这个被称为“凝聚着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的古代科学瑰宝、打开中华民族宝库的钥匙,在中小学教育之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对于助力民族复兴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西医擅长实体解剖,并且用结构说明生命,有其可以称道的地方。但是,中医药更重视精气神对人的影响,主张人的一切都离不开天地万物的相互作用,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都必须道法自然,是一个道术并重的学术体系。
一百年来,中医药借鉴西医药关于解剖、化学分析的方法,建立学校、学院、医院、研究院等组织形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由于过多依赖西医的评价模式,甚至全盘西化中医自身的学术内涵,造成了中医学术传承的困难,很多中医博士、硕士毕业之后不会看病,这种“邯郸学步”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医学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也加速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时代难题。
对于世界性的“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等弊端,中医药大有可为,甚至可以做到智慧救世,但是由于“疾病模式”的评价标准制约中医药发挥作用,因此才积重难返,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健康措施很难迅速推进,这就要求未来必须多方面发力,首先就是价值导向和人才培养。
试设想,中小学生对扁鹊的故事一无所知,年轻人对中医药的历史成就漠不关心,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药的指导理论和具体技术十分陌生,甚至错误认为中医药“理论沉腐玄虚,经验偶合幸中”,必须进行“科学改造”加以提升,这又如何有利于有志青年主动投身、献身中医药事业?
中华民族向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与中医药传播密不可分,火药也是养生保健炼制丹药的副产品。现今世界范围的疫苗接种,就是中医免疫思想哺育出来的技术成果,可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疫苗技术原创于中国,来源于中医化*为药、变废为宝的大智慧。世界卫生组织也是由中国首先提出,并与巴西一起倡议成立,这段历史估计也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用说世界关于健康、亚健康的概念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如今世界多个国家引进了针灸技术,这也反映出中医药的价值。
在全国人民与新冠肺炎抗击的过程中,中医药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预防和治疗的全过程都有参与,甚至在很多时候还是抗疫主角。高风险人群服用中药可降低发病几率,早期治疗可以避免重症,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实际疗效,为助力国家抗击疫情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医药这样低碳环保的国医,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资源优势。尽管经历了百年磨难,却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迎来新的发展局面。现今“中医药走出去”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全球“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必将以善于解决复杂问题、低碳环保、注重人文关怀的“个性化医疗保健”特色,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人心,必将形成燎原之势,有关部门组织领导,有序展开,不断深入推进也势所必然。
(本文作者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