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饮食文化,中医学的精华,中医食疗学
TUhjnbcbe - 2023/9/24 20:41:00

本文乃作者图图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饮食文化

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食疗学最大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食养,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类不断地积累着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食物的经验,实际上是“饮食疗法”的意识。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饮食也从随意寻找,饥不择食,逐渐地过渡到有目的的选择,即摒弃有害食物,进食有益食物。这种生存斗争意味着医疗伴随饮食活动同时进行。

中医食疗的产生与发展《诗经》说:“泌之洋洋,可以疗饥”。《礼记》注解“疗”字说:“止病曰疗”。可见古人把饥饿也看作为疾病,需要通过进食来治疗,这可能是“食疗”的最早提法。

饮食疗法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这就是上古时期我国人民认识和识别食物和药物用以摄生和治病的真实写照,也就是“食药同源”,“食医同源”的原始记载。

随着历史的发展,饮食的进步,特别是火的使用,使人类由生食进入到熟食,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饮食文化有了质的飞跃,食疗也进入了新的里程。有火,才能言及食品加工和烹饪。由于熟食和烹饪技术的逐步形成,饮食种类也相应增多,人类利用食物调节身体健康的方法也多样化起来,汤液就是其中重要一种。

淮南子修务训图

烹调技术

相传,商代的伊尹精于烹调,《吕氏春秋本味篇》在记载伊尹和商汤的对话中,讲了一些烹调技术问题,其中涉及到“阳扑之姜,招摇之桂”。姜、桂原本是厨房中烹饪时用于调味的佐料,在食用时,尤其在服热姜汤时,可令人发汗,皮肤温暖,且有温胃止呕的作用。如果感冒之人怡服其汤,可使病人出汗,则可使头痛、身痛、发热、恶心等症状缓解,久之则自然会联想到是姜,桂等食物的作用。

有了这样的经验,逐渐地有意识用此类食物治疗疾病,这就是由食到医的过程。姜、桂亦由食品演变为药品,成为食药兼用之物了。东汉医圣张仲景治疗太阳病表虚证的着名方剂桂枝汤,其方由桂。姜、芍药、甘草、大枣五味组成,当中多为烹饪所习用的调味品。

烹调技术菜肴

这是中医药学来源于饮食文化的佐证,充分说明了至今运用的汤液是饮食文化的渗透和延伸。因此,古人有“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之说。已经认识到食物和药物在某种条件下是难于划一明确界限的。

食疗的起源和发生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远古社会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历代的文史资料中都有记载。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奇书《山海经》中,就已经记载了服用某些食物具有强身、美容、防病等作用。如书中写道“何罗之鱼,食之已痈”,“有鸟名日青耕,可以御疫”,并且记载了服用某些动、植物后,可以起到“不忘”、“多力”、“美人色”的作用。

《山海经》选集

实际上是古代早期的食物疗法。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始设有食医和食管来调制上层统治阶级的食事。其文说,“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吏二人,徒二人,掌医之*令,聚*药以供医事。”其中“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百珍之齐。”说明食医主要工作是调和王室贵族的饮食的。

正如王昭禹所语,“齐者调和其味,使多寡厚薄,各适其节也。”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的适当搭配,增加身体健康,防治疾病。再如《周礼天官疾医》所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明确地提出用饮食和药物共同调理治疗疾病。

周礼天官疾医画像

佽食文化的进展

从中可以窥知饮食文化和中医学二者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可以说佽食文化的进展,促进了中医药的进步。烹饪技术的进步,各式各样的食品也相应出现,“百酱”的产生,就是其中的反映。酱是一种发酵品,是经过化学变化的食品,《周礼》冲记载有“百酱”之多,说明了当时饮食文化发展的盛况。利用酱来调治疾病,自然又增加了食疗的途径,是中医药学的创举,无疑会推动中医食疗学的发展。

这又是佽食文化对中医学影响的例证,西周至秦汉时期,饮食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饮食心态也从单一的果腹进步到注意卫生和健身。《论语乡*》中所论述的孔子的“八不食”,就是经典的概括。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帝内经》,系统地讲述了饮食生理、饮食心态、佽食结构、饮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以及饮食防病、治病的观念,并且提出了食疗的概念。《*帝内经》对于研究我国早期的饮食文化确是一部重要参考着作。

《周礼》节选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食物原料和品种的增多,本草学业发展起来,大量的食物(动植物)充实于本草之中,逐渐地形成了食疗专着。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也有不少古代饮食文化的痕迹。最典型的是公元年前后,张蹇出使西域,带回西北各民族地区的食物,如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西瓜、无花果、蒜葫、葫荽等多种食物,全被神农本草经收入,说明饮食文化的地域交流,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甘肃武威县出土的“医简”所记载的治疗时的饮食宜忌,更富有古代饮食文化的特色。借用饮食中各种不同的制法,作为药引或赋形剂,如服药的药引有酒饮、米汁饮、酢浆饮、豉汁饮、含咽汁及醇酒和饮等;赋形剂用白蜜、脂肪、乳汁、骆酥等。这是古人巧妙地把饮食生活转用到中医学的发明,这样药物不仅便于保存,也便于矫味服用。药品食物化,更便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促进了中医药学及中医食疗学的发展。总之,中医食疗学是随着饮食文化的发生而产生的,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参考资料《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饮食文化,中医学的精华,中医食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