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0222023学年高三8月开学检测语
TUhjnbcbe - 2023/9/9 22:43:00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三中-学年高三8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影响之一,是在文学的题材方面。“在西方文学之中,神的惩罚和人的受难,往往是动人心魄的主题……相形之下,中国文学由于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间的文学,它的主题是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而非‘天人之际’的。”影响之二,是在文学与*治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把*治,也就是协调人际关系,看得高于一切,因而它早就要求文学要为*治服务。大约出现于汉代的《毛诗大序》,就已经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这一般被看作是儒家的文学观,但是其实整个中国文化都有这种倾向。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治背景。建安时期,曹操*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和协调人神关系相比,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是更重要的事。

B.建安时期,因曹操*治集团的推动,受*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因为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类似中国诗歌与*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比较罕见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治形势颇有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诗与*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治和李白诗歌创作存在哪些关联?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生平,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评定了中国特有的艺术之后,于是来考察盒子的内容了: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咬了柏叶糕的,却道质粗味苦,伤了他的舌头,要这样与下民共患难,可见为君难,为臣亦不易。有几个又扑上去,想抢下他们咬过的糕饼来,说不久就要开展览会募捐,这些都得去陈列。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B.卫兵们面对一群乞丐样的汉子仔细观看后恭恭敬敬的放他们进去的情节。此处作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大禹的出场做铺垫。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7.关于水利局宴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筵宴上的大员们对水乡沿途风景的描述,不仅表达了讽刺,更表达了忧愤之情。

B.大家对考察带回的赠品盒上的文字的鉴赏争论,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C.品尝采集民食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大员们对人民疾苦的漠视与无知,矫情和做作。

D.几位大员扑上去想抢过糕点作为陈列,说明大员中有人身处其中但良知未泯。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将*刘波守江陵,咨议参*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蕴乃受命。初,郗超自以其父愔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愔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愔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B.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C.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D.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干支组合之一。本文的“丁未”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相同,都属干支纪日。

B.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古汉语中表示兼任官职的还有“兼”“判”。

C.参*,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事之称,掌参谋*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宫室弊陋的“弊”是“弊病”的意思,和《过秦论》中的“弊在赂秦”的“弊”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而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在其位谋其*,肩负起国戚的重任。

B.郗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还是对谢安和谢玄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

D.郗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郗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2)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14.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议中有哪些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

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

C.诗人认为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

D.诗人就事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

16.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太平洋岛国①的好朋友、风雨同舟的好兄弟、并肩前行的好伙伴。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我们始终尊重岛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岛国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干涉岛国内*,从不附加任何*治条件,从不谋取所谓“势力范用”,真心换取真心,尊重赢得尊重。

中国对岛国朋友以诚相知、以礼相待、以心相交。中国同岛国拥有相似历史遭遇、深厚传统友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有着天然亲近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岛国的友好*策②,对岛国的合作承诺坚定不移。双方关系越走越近。从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到开展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年系列活动: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到举办中国——所罗门群岛“妇女与减贫”视频对话会:从开展③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到结成22对友好省(州)市关系……中国同岛国心相通、情相亲、意相融。为了维护发展中图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家正当发展权利,中国和岛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太一致声音,协调并强化共同立场,坚定并持续地反对强权霸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条件关系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①________。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②________,还可能损害健康。

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③________。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呈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

2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张某是国有化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B.沈阳部队某团*治处按照*委的要求,准备召集连队干部开会。

C.某虽不才,愿去万*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D.某事物在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感和求知欲。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从年高考试题评价来看,各科试卷的命制都在落实方案要求,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降低“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改变追求套路等固化的复习备考模式。

上述材料对高三学子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D“因为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错误,因果关系错误,根据“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的迫切感”可知,“同时”表明原因存在两方面:“稳定和繁荣”只是原因之一;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说明并未真的达到“盛世”,此为原因之二。

2.A“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错误,推断不当。*治协调的目的应在于使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能和谐发展,使其实现自己的利益,“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说法错误。

3.BA.是在说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B.主张诗歌为*治教化服务,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符合题意;C.是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不符合题意;D.此句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4.①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②要求诗歌(文学)要敏锐地反映*治,改进*治,为*治服务。

5.①*治影响了李白诗歌题材,李白创作了大量关于个人,社会,历史题材的作品。

②唐玄宗时期*治环境的不断变化(虽号盛世,但*治上不断有大事件发生),鼓动了诗人的创作激情。

③*治对李白诗歌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治给了他参与的机会,也打击压抑,让李白产生怨诽,交杂一起,让李白不断感愤,吟咏成诗。

6.A“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深化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

7.D“说明大员中有人身处其中但良知未泯”错误,原文说“有几个又扑上去,想抢下他们咬过的糕饼来,说不久就要开展览会募捐,这些都得去陈列”,所以,“扑上去”不是因为良心未泯,而是“开展览会陈设所需”。

8.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9.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10.B

11.D“宫室弊陋的‘弊’是‘弊病’的意思”错误。“宫室弊陋”的“弊”通“敝”,破旧,破损。句意:宫殿粗劣简陋。“弊在赂秦”的“弊”是“弊病”。句意: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12.A“在其位谋其*,肩负起国戚的重任”理解错误。原文是“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谢安劝王蕴只做到身处贵位并不做什么事,可以暂时担此重任,来缓解做国戚的重压。

13.(1)郗愔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愁闷不安,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

(2)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

14.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丁未,(朝廷)任命尚书仆射谢安担任司徒,谢安辞让没有接受;又任命谢安担任侍中,统领扬州、豫州等五州的*队事务。任命桓冲统领江州、荆州等七州的*队事务,兼任荆州刺史。桓冲认为秦国人强势威盛,想转移*队守卫长江以南的地区,奏请从江陵转移到上明镇,派冠*将*刘波戍守江陵,咨议参*杨亮戍守江夏。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说:“你处于皇后父亲的重要身份,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而损害一时的恩遇。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只做到身处贵位并不做什么事,可以暂时担此重任,来缓解做国戚的重压。”王蕴于是接受任命。当初,中书郎郗超自认为他的父亲郗愔的职位待遇应该在谢安之上,然而谢安入朝掌握了枢机大权,郗愔(却)在一些闲散的职位上悠闲无事,郗超时常在言辞和神色上表现得愤恨忧郁,因此和谢家产生了嫌隙。这时朝廷正把秦国的敌*当作忧患,下诏寻求能够镇守保卫北方领土的文武双全的良将。谢安荐举兄长的儿子谢玄接受诏命。郗超听说这件事后,慨叹道:“谢安贤明,才能够违背常规荐举亲人;谢玄的才能,完全可以不辜负谢安的荐举。”众人都不这么认为。郗超说:“我曾经和谢玄同在桓温的幕府做事,见过他施展才能,即使是细小的事务也能安排妥当,所以我了解他。”谢玄招募勇猛的士兵,招到了彭城的刘牢之等几人。谢玄任命刘牢之担任参*,他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队先锋(出战),战事没有不胜利的。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北府兵”,敌人害怕他们。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去世。当初,谢安想要增建宫殿,王彪之说:“朝廷由衰复盛初期,就把东府作为宫廷,很是简陋。苏峻叛乱,成帝居住在御史台官吏商议*事的地方,(那里)几乎不能遮挡寒风暑气,所以又营造了新的宫殿。与汉、魏时期相比算简陋,与刚渡过长江时相比却算奢侈了。如今敌*正强盛,怎么能大兴土木的劳役,烦劳打扰百姓呢!”谢安说:“宫殿粗劣简陋,后人会说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能力。”王彪之说:“凡是承担天下重任的人,应当使国家安定,使*事光辉显赫,怎能反而把修建宫室房屋当作能事呢?”谢安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所以王彪之在世期间,什么宫室也没有营建。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去世。当初,郗超与桓温结为同*,因为父亲郗愔对朝廷很忠诚,没有让父亲知道这件事。等到病重,(郗超)拿出一箱书信交给门下弟子说:“父亲年纪大了,我死了以后,如果父亲因为悲哀痛惜妨碍了起居饮食,可以把这个箱子呈送给他;(如果)没有这样,就烧掉箱子。”不久郗愔果然悲哀痛惜以致患病,弟子呈上箱子,里面全是(郗超)和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郗愔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已经晚了!”于是不再悲痛流泪。

15.C“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错误。杜甫原意是唐初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16.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②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③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8.①志同道合②始终如一③丰富多彩

19.①设问:采用设问的方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有强调的意味。“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提出这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自行回答,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②排比:回答部分中用两个“尊重”、三个“从不”回答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这五个句子涵盖了中国与岛国交往倡导的国际准则,内容全面而充实,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气势,令人信服。

20.只有中国和岛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汇聚并放大一致声音,协调并强化共同立场,坚定并持续地反对强权霸凌,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捍卫中小国家正当发展权利。

21.D文中画线句中的“某”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A.句中“某”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B.句中“某”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C.句中“某”是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D.句中“某”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

22.①其实是一种睡姿②影响睡眠质量③可以千态万状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目。

材料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相关内容,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开放性,减少“机械刷题”现象。从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各科试题的命制都在落实方案要求。

从以上材料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高考需要变化,以往的“机械刷题”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进行改变。关于改革方案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考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注重开放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就是说,只要不符合时代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就需要改革,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和发展型的人才,而不是做题的“机器”。而对于考生来讲,一是为了适应高考,二是为了自身发展,也需要从高考的趋势和方向入手,而不能像以往一样只顾“刷题”,应该从创新和灵活的角度入手,去适应高考,适应社会的发展等。

从写作任务来看,高三学子针对高考的方向和变化,应该在学习上有何应对,如何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更适合高考,这是写作最需要思考的内容。

而从这个题目来看,非常具有针对性,适合写成层进式的结构,并且需要结合高三学子自身的现状来谈。

立意:

1.要全面发展。

2.不能只追求高分。

3.不要成为做题的“机器”。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2023学年高三8月开学检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