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餐饮业火爆,跟杭州人喜欢美食密不可分。在杭州,为了吃饭排1-2小时的队伍好像不是件稀奇事。
然而,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杭州人喜欢吃这事可能要追溯到年前...
你可能不敢想!年前的良渚先民们已经开始吃纯天然绿色有机水稻,养着前后身比1:1的家猪,种着多汁香甜水蜜桃,再整点鱼、螺蛳、蛤蜊之类的河鲜,又或者打只老虎当野味......
他们知道梅子酸,腌晒之后,做成了调味品,闲来无事吃点桃李瓜蓼的小零嘴儿,再来一罐自酿粳米酒
放眼当时的世界,良渚先民们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吃货”了!
稻可稻,非常稻
良渚版“袁隆平”了解一下
每天叫醒良渚人的是什么,当然不是闹钟,而是每个人家门口几十亩“嗷嗷待哺”的稻田啊朋友们。
良渚先民生活在太湖流域,这里是水网密布的沼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恣意生长的水稻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稻,对良渚人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根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有明确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距离不我们不远的余杭茅山遗址就发现了目前最大的良渚文化水稻田。
当时的稻田被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一如现在江南地区最常见的水稻田一样。此外,良渚的水稻田面积非常大,最大的达到5平方米,相当于80亩左右的面积,年产量最多可以达到多公斤。
专家告诉我们,当时的良渚人一般集群而居,人不多,一个村庄也就20多号人。算一算,这些良渚的“袁隆平”,通过种植人均4亩以上的水稻田,解决了整个村庄的温饱问题,在这里,必须送上一份来自年后的崇拜。
良渚人实现稻米量产这件事,还有其他重要的佐证。
在良渚古城莫角山东坡,发现了一个大量炭化稻谷遗存,经过分析,这里大概埋了2.6万斤稻谷。看,年前,良渚人就已经学会储存稻谷了。
最后来说一说粮食的储存。和如今的粮仓一样,良渚人也有自己的贮粮之所,那就是干栏式建筑。
啥?储存粮食不用窖,用栏杆?别忘了,我们的先民居住的是低湿、多雨、多虫的地区,把稻米挂起来,是最好的存储方式了。
所以良渚人一般把收割回来的谷物扎成穗束挂起收藏。陆续取少量穗束置火塘上熏干,主妇早上起床后,从火塘上取一家人一日饭食所需之禾穗,舂出米,供家人一日之饭食。这种习俗在古代及近现代少数民族中仍有遗留。
吃粳米还是籼米
前的吃货可挑了
通过良渚“袁隆平”们的不懈努力,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在满足了基本温饱问题之后,良渚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他们发现不仅要吃,咱们还要吃的好。
一般来说,亚洲稻的栽培分两个品种,分别是粳稻和籼稻。良渚人吃哪一种?答案是哪个好吃吃哪个。比起籼米,粳米又软又香,营养价值还高,你看,年前,吃货就诞生了。
既然有水稻,那总得有收割水稻的工具吧。
集勤劳勇敢智慧于一身的良渚先民们,逐渐拥有了石镰,石犁,木耜。这些工具不均可以扩大种植面积,还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更有趣的是,这些出土的石镰中,90%都便于手使用。也就是说,良渚人大部分都是左撇子?
惯用右脑是不是都特别理性?我们的先民在留给我们惊艳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了大大的脑洞给后人。
良渚人为啥那么聪明?
氨基酸可能是重点
都说民以食为天,当时太湖流域的良渚人吃什么,吃得好吗,吃的东西跟现在差距大吗?
这里有一份年前的良渚人菜单,看看上面的菜品,我们可能会引起一波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良渚先民的肉类选择。对于良渚人而言,地上跑的是肉,水里游的也是肉。
良渚先民肉食以家猪为主,河鲜以鱼、螺蛳、蛤蜊等为主。当然了,集力量与智慧于一身的良渚先民,还善于狩猎,偶尔也会狩猎鹿、牛、虎等野生动物,来丰富一下自己家的餐桌。
良渚人最爱的河鲜top3,分别是鱼、螺蛳以及蛤蜊。原因很简单,太湖流域水草茂盛,为鲤鱼、鲫鱼等鱼类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螺蛳、蚌等贝壳类又易于拾捡。
靠水吃水就是这么简单。
你看这头猪那么可爱
不如养肥了再吃
至此,我们已经基本了解良渚先民的饮食结构,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饭稻羹鱼。但是这些食物吧,它有一个明显的bug(问题),那就是蛋白质摄入不足。
这个时候,良渚先民的智慧又一次闪光了,他们驯养了家猪。选择猪来驯化原因不外乎这几个,第一,猪是杂食性动物,好养,人吃剩下的它都能吃;第二,猪繁殖率高,一生生一窝,肉质储备噌噌噌上去了。
经过长期的驯化,猪的体形也由原来的头大身子小,到前后身躯比变成1:1。你看,不思考不拼搏的结果,就是脑子越来越小了吧。
在家猪驯养的巅峰时期,良渚人猪肉的摄入占到所有肉食的64%,几乎是家家养猪,顿顿有肉的状态。
消闲果儿
年前也有馋嘴小零食
接着,我们来看下良渚先民的果蔬选择。
很惭愧的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吃的菱橡薏芡、桃李瓜蓼,良渚先民五千年就成功实现了自给自足。
比如江南地区最常见的菱角,当时是作为良渚先民重要的淀粉类补充食物之一。我们现在吃的桃子,和五千年前的区别也不大,良渚先民吃的桃子更接近现在的毛桃。
更令人佩服的是,良渚先民深知梅子很酸,从而通过腌、晒等方式,把它变成了调味品和休闲品,是的,这可能就是当代消闲果儿的起源。
好吃还放心,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吃货兴奋的呢?
厨房五件套良渚
“双立人”了解一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我们的良渚先民早就已经烂熟于心。
为了让以上菜品,焕发出美食的光芒,良渚先民成功开发了厨房五件套,煮粥有煮粥的锅、蒸饭有蒸饭的锅,是的,哪怕是做饭,良渚人也这么讲究。
良渚人有多精致,光是盛具,就有三种,分别为鼎、豆、壶(罐),虽然都是以陶为材料,作用却各不相同。
先来说鼎。这是一种三足稳立的炊器,良渚先民主要把它用来煮粥、糜或者其他汤水较多的食物。良渚文化的鼎大多有盖,这是为了防止鼎内的热量大量外散,从而快速煮熟食物。
这个鼎虽然能煮粥,但是由于它比较容易爆裂,所以无法煮干饭。这个困难怎么会难倒我们的良渚先民呢,他们成功用蒸具,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蒸具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甑(zeng)、箅(bi)、甗(yan)。
咱们现在的蒸锅就和这些蒸具的功能有些相似,比如蒸一锅馒头,箅子上面蒸馒头,箅子下可以熬绿豆汤,一举两得,不仅节约燃料,还提高做饭效率。
这个陶豆呢,一般是指盛食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各种盘子。
饿了吗?吃了吗?喝了吗?
良渚人也爱喝几口
良渚先民爱好喝上几口,所以专门做了酒水器,分为杯、壶、鬶、盉。这些酒水器大多用来酿酒、贮酒、饮酒。最大的特点时它们多为精致的黑陶。
问题又来了,良渚先民准备了这么多的酒器,他们爱喝什么酒呢?
敲黑板啦!之前我们说起良渚人在种稻时选择粳米而非籼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粳米更利于酿酒。良渚人喜爱的蔬菜蓼,中意的水果葡萄,这些统统为酿酒提供了原料。
通过出土的文物来看,我们推测良渚人爱喝酒。当然了,米酒并非人人可得而饮之,生产的稻米必须首先保证口粮,剩余的才能用来酿酒。
因此,只有宗教祭祀或上层权贵才能享受米酒。良渚文化的精美酒器大多出土于大墓的现象,也可佐证这一点。良渚文化的精美酒器大多出土于大墓的现象,也可佐证这一点。
目前出土的几件良渚文化酒水器,均出自随葬有纺轮的墓葬,可进一步推断当时的酿酒之事可能主要由女性来承担。
看完了良渚人的菜单,是不是完全被这群高智商的吃货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