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山和牛牛排这一饮食符号是多久进入中国的
TUhjnbcbe - 2023/9/5 20:49:00

作为家长或主人家,在陪孩子或者朋友享用牛排正餐时,有时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就是牛排,这一饮食符号,究竟是多久传入中国的?有没有可能是自来品,而不是舶来品?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盘盘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一山和牛牧场照片

牛在传统文化的特殊地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牛的地位,即使不像在印度那般尊崇,那般“不杀牛、不吃牛”,但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传统西方国家以海洋文明为主,我国传统则以农耕文明为主。即便天子交替、朝代更迭,牛,作为重要的耕田工具,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平常老百姓既不会、也无权,直接以食用为目的,圈养、宰杀年轻牛只。《礼记·王制》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平民无故不食珍”。这些类似的规矩,我国都早有记载。

即使进入西汉,社会的生产力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想吃到牛肉,依然很难,《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即只能等到牛老了之后才能宰杀,提前宰杀要被处罚。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将“牛”列为“特等”保护动物,唐宋五代十国法律不管牛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的牛才能杀来吃。宋朝“无故杀牛者罚做三年苦役”,元代“老病不任用者”,明清“老病不堪为用”,只有在祭祀时,才会偶尔看到直接被宰杀的牛头。这些都无不表明了牛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诸私宰牛马者,杖一百七,征钞二十五两,付告人充赏。两邻知而不首者,笞二十七。本管头目失觉察者,笞五十七。有见杀不告,因胁取钱物者,杖七十七。若老病不任用者,从有司辨验,方许宰杀。已病死者,申验开剥其筋角,即付官,皮肉若不自用,须投税货卖。违者同匿税法。有司禁不严者,纠之。”——《元史》

牛肉在文化影视剧中的呈现

写到这里,可能有不少朋友会问,既然牛如此珍贵,那许多古装剧中,为何都有不少牛肉下酒的剧情?《水浒传》里许多吃牛肉的场景是哪里来的?武松打虎中,武松前前后后,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四斤多的牛肉,这里的牛肉又是哪里来的?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中,即便是老了、病了,牛的主人也不能说杀就杀,宰杀过程还要按照法定标准,经过官方机构审批。想吃到牛肉,你要等到一头牛老掉或是生重病,同时还要跑不同的部门盖章才行。当搞定了这些手续之后,捧上桌的可能是一碗你怎么也咬不动的老牛肉。

另外,牛筋跟牛皮在当时也是重要的兵器材料的原料,要上交给国家,要是自己私自留下来,也会被处以重罪。因而不少研究《水浒传》的学者也认为,“杀牛”和“造反”之间有一定的象征性联系,施耐庵可能以“杀牛”、“吃牛肉”隐喻造反,其中,不无其道理。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传统历史中,若非非富即贵或天子出身,好的牛肉很难吃到,厚点的牛肉片,也就是所谓的“牛排”一词,更是无从谈起。

牛排是否来自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活动

写到这里,可能你还会天马行空的思考,“牛排”这一词语,是否在早些历史就已经被传入中国,例如13世纪的马可·波罗,历史上著名的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在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但13世纪的欧洲,属于文艺复兴时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世纪中的一段,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谈不上有任何西方文化的输出,加上远渡中国,也没有资料表明,他跟“牛排”有任何的联系。

而历史上其他几次对外交流活动,如鉴真东渡。僧人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但日本人吃牛的历史也不过百余年而已,年明治*府设置了种牛改良调查会后才开始对本国牛进行改良育种,为了与外国来的牛进行区分,和牛的说法也是此时才有的。

还有,郑和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但这些航行几乎都以文化输出为主,多以香料、丝绸等易保存的交易物品为主,鲜有关于美食的专项记载,“牛排”一词更加无从谈起。

牛排开始进入中国人的饭桌

作家唐鲁孙((-,满族,本名葆森,字鲁孙)在其书籍《天下味·北平的西餐厅》一章中,开篇即如下讲到,

《江南通志》上曾经记述:“自康熙二十四年解除海禁,上海设立江海关,浙沪一隅海国船舶,舳舻相接,艨艟蚁附,似都会焉。”上海开埠既早,又得风气之先,欧美各国西餐(上海人管西餐叫大菜)应当是由上海首发其端才对,可是据息侯金梁说,他在盛京清宁宫所收藏的清代历朝实录满洲档案里,曾经看到康熙初年,光禄寺奏报添制西餐所用刀叉器皿,雇用洋厨,接待外宾;平日无事,准其在外设肆营业种种记载。由此足证北平有西餐馆在上海之先了。

由此可见,“牛排”这一饮食符号,在康熙年间,伴随着西餐的引进而出现在一些王公贵族的聚会场所中,而且以沿海地带开放较早的地区为主,如广州、上海等地。但即便如此,因为传统文化等因素,加上本土机械化生产的落后,牛排,依然不能作为常见的食材在民间散播开来。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机械化生产能力的提高,养殖食用牛的理念才逐步深入大社会大众。也因而,在食用牛的饲养技术方面,目前我国仍落后于像日本、澳洲等发达国家。相信,伴随着自主饲养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未来,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牛排的影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山和牛牛排这一饮食符号是多久进入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