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创今日荐书值得重温的一份遗产
TUhjnbcbe - 2023/9/3 21:01:00

◎杨河源

只要人还有口腹之欲这一老子所谓的肉身“大患”,饮食这一个体生存的绝对因素就不会消褪,构成口味、情感、身体记忆的家庭饮食,也还有深厚的存在土壤,林语堂先生以饮食切口阐释中国的价值仍然会熠熠生辉。只不过,我们得警惕过于方便的叫餐,销蚀了自己亲操井臼的习惯与手艺。

▲《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钱锁桥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9月

年苏东阵营分崩离析,或者是我们及身所见最大的国际*治事件。也许有见于此,日裔美籍著名*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下《历史的终结》,为观念竞争画上句号。但是,现实的诸色呈现并不如福山预估的那么乐观,依然冲突不断:地域的、信仰的、种族的、区域的……地球一村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景象还是梦幻。在人类正在加速制造环境危机、“强大”到足以毁灭自身的关键当口,在留给自赎的时间窗口并不阔敞的决断时刻,重温“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跨文化遗产,寻求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和解,就不仅仅是高蹈的远期目标,而是切近时症的一剂良药。像林语堂那样,带有对东西文明深厚理解而严肃批评的哲人,永不嫌多,当然,也不可能多的,毕竟,能顺利跨越东西语文障碍的人,为数甚少。在当下及可见的当来,快速进步的技术手段让几乎所有人通讯表达无比便捷与低廉,更让本来就稀薄的共识近乎彻底淹没在众声喧哗当中。因此,发掘、保护、弘扬那些穿越时空之筛的“跨文化遗产”,格外重要,《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这部论文集,值得三复。

《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正文收文十一篇,编为四章。第一章《传统与宗教:异类的知识旅程》三篇论文,主要探讨林与同期活跃于中国文化界的五四先贤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分野,以及他若即若离贯穿一生的基督教信仰。第二章《语言与法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与*治》,重点论述林语堂在上海的文化实践——作为语言学家的林语堂在汉字拼音这一有“创制”性质的语文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在以胡适为领袖的小型学者团体平社后期的表现。第三章《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之旅》三篇文章讨论“双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是如何“脚踏中西”的,他向中国文化界译介美国文坛的重大论证“自我表现”,更重要的是林将晚明性灵派作家的作品介绍到西方,以及《吾国与吾民》的出版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前因后果。第四章《在美国阐释中国和中国人》三篇论文集中论述林语堂在美国的著述,阐释《吾国与吾民》的成功因由,比较林改编《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杜姑娘》的叙述策略,以及林用饮食表述中国的文化立场。

对我而言,翻阅《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是一次关于林语堂阅读的很好理论梳理,也让我忆起林作对个人阅读趣味和方向的重大影响。我接触林作,大概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可能是其前鲁迅先生“匕首与投枪”一般的杂文,让年少轻狂的我更不受待见,特别需要一些温柔敦厚、幽默俏皮的文字来抚慰吧,所以在报摊上见到《生活的艺术》,没怎么迟疑就咬牙买下了。要知道,那时的我,囊中更其羞涩,凡所购置,如非必需,总要犹豫再三的。记得其中有篇《淡巴菇和香》,几乎彻底打消了我其时抽烟的道德和健康顾虑,继续吞云吐雾好多年。更重要的,像金圣叹的三十三个“不亦快哉”和李密庵的《半半歌》,读时的那份痛快与畅达,及今思之,仍然新鲜。顺着林的笔触,公安三袁、竟陵派、张岱、归有光、沈复、余怀、袁枚、李渔等一大批明清颇饶生活兴味的作家作品,开始充填自己的书藏,并给自己贫瘠的生活一点过屠门而大嚼的想像慰安。从这个角度上看,林先生算得上是我阅读兴味的引路人之一,并非妄言。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犹太裔学者斯坦纳对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并不认同,他最为担忧的一点是,世俗化对犹太这一千年离散族群文化精神的冲击与腐蚀。反过来看,世俗化或许就是未来最为重要的全球趋势,相形之下,有着悠长世俗史甚至可以说几乎彻底世俗化超过三千年的中国,应该能给在世俗层面上“世界大同”的人类,贡献更多可供参照、借鉴、选择的经验。如果要举一位高歌世俗生活甚或世俗享乐、具备国际影响的代言人,林语堂先生大概是不二之选:“在中国读者眼中,林语堂倡导‘幽默’,乃西化派学人中的佼佼者;在西方人眼中,林语堂是一位来自东方的智者,‘中国哲人’。”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中国烹饪美食学》《中国烹饪与美食艺术》等等,依然可以“用以提醒美国人(中国人或其他国度的人)在急于现代化的过程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创今日荐书值得重温的一份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