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华干林美食之都扬州味
TUhjnbcbe - 2023/8/27 22:46:00
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423/4613578.html

华干林/文

品味扬州美食,先从寻常百姓一天的家常便饭说起。

旧时扬州有一首关于吃的民谣:

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高;蟹壳*、千层糕,翡翠烧麦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

吃过早饭想中饭。狮子头、菜心烧,煨猪蹄、酱油浇,大烧马鞍桥,醋溜鳜鱼炒虾腰,绍兴酒、陈花雕,一斤下肚乐陶陶。

吃过中饭想“下午”。浇切糖、云片糕,再来一包香橼条。

吃过“下午”想晚饭。开水烧泡饭,搭上咸鸭蛋,扬州酱菜浇麻油,就着两个大馒头。

这段民谣,对扬州人的饮食风俗作了形象的描述。

其实,扬州的旧式人家,一日是要吃五餐的。除了早中晚三顿之外,上下午还要各加一餐。早茶是第一餐,我在《漫品扬州早茶》中已作详述。到了上午九十点钟光景,要吃第二餐了。旧时的扬州街头,在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一些裹着小脚的老太,一手拿着盛器,一手牵着小孙子,走出家门来到街头,或在饼店买几个烧饼,或到茶食店里买几个“金刚脐”,回到家中,一家老小分着吃。这是为午餐铺垫的一顿小吃,故有个专门名词叫“小中”。

吃过“小中”之后,就忙着拾掇午餐了。

午餐是一天中的正餐,所以极其认真对待。在吃早茶之前,家庭主妇就一边构思着今日菜单,一边挎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了。到了菜场,不急于采买,而是先在菜场上转一圈,这家看看,那家瞧瞧,看今天有什么新鲜的蔬菜上市了,哪家肉墩子上的肉最中意,哪家鱼贩子的鱼最鲜活。这么走一圈,看一圈,才根据自己事先构思的菜单采购。每天上菜场买菜的大多是街坊邻里,张家奶奶李家婶,一路买菜,一路招呼,一路交流,今天买的什么原料,准备回去做什么菜。这么说笑着,不经意就完成了一次烹饪技艺的交流。

寻常人家桌上的午餐,一般不会少于三菜一汤。其中至少一道烧菜,一道炒菜,一道素菜,一道汤。无论荤素菜,扬州人特别讲究时令,比如吃鱼,讲究“正月河蚌二月刀,三月鮰鱼当走俏。四月鲥鱼肥又嫩,五月*鱼蒜头烧”。再如烧肉类,春天有河蚌烧咸肉,秋天有芋头烧猪肉,冬天有青菜烧牛肉、胡萝卜炖羊肉。扬州人吃牛羊肉的季节性特别明显,只在秋冬春三季,清明一过就“歇夏”。当然,现在年轻人的饮食观念更新了,货物流通也方便,过去固守的“不时不食”观念也在随时代悄然变化。

上班族平时没有更多时间来认真细致地制作和品尝美食,只有到了休息或节假日方有闲暇。扬州的家庭主妇大多会做几道扬州传统菜肴,于是平时没时间表现的女人们,一到休息日,厨房便成了她们展示身手的舞台。而且要么不出手,出手便不凡,家常菜也做得有滋有味,有色有形。像狮子头、红烧老鹅、醋溜鳜鱼、大烧马鞍桥这些“大菜”,也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

扬州人的第四餐在下午四点前后,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吃下午”。这与西方的“下午茶”在文字上只差一个字,扬州人突出的是一个“吃”字。既然是“吃下午”,那就以吃为主了,吃的东西也着实丰富,从家里出门几步就会有小吃店铺。或者一碗豆腐花、胡辣汤,或一块火烧、糍粑。考究的,则去共和春或蒋家桥来一碗饺面或馄饨,或者尝几个滚烫流油的锅贴。这种“吃下午”的习惯,直到现在,依然在扬州人的生活习惯中保持着。

吃过了下午,就是准备晚餐的节奏了。扬州人的晚餐一般比较清淡,中午剩下的饭,用水煮了,叫作“烫饭”。上班族回家时,往往会在单位食堂或街头店铺买几个白馒头回家,就着烫饭啃馒头,搭着扬州酱菜,这便是扬州晚餐的常见模式。但也有些上班族,白天工作紧张,无暇享受美食,下班回家时,顺便在熟食摊上剁一夹盐水鹅,切一块猪头肉,约几个朋友,晚上微醺一下,则是晚餐中的另番风景。

于是不能不特别介绍一下盐水鹅。

盐水鹅,扬州人又称“老鹅”,算得上是扬州第一风味。唐代诗人姚合曾写过一组《扬州春词》云:“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想必唐代扬州人就喜欢吃鹅了,而盐水鹅则是扬州人的最爱,街头巷尾,卖盐水鹅的摊点星罗棋布。一个“老扬州”到外地出差三五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直奔熏烧摊子,买点老鹅回家下酒。吃了,喝了,再到澡堂子里去泡上一把,这才圆了那份归乡之梦。

宵夜不计在日常饮食之中,但扬州人吃宵夜同样是有传统的。

唐代扬州是不夜城,宵夜很流行。“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语馀时举一杯酒,久坐方闻四处砧。”(刘禹锡)康乾盛世的扬州,宵夜也大行其道。“花*欲睡隐苍烟,重结清游异日缘。风露峭凉人半醉,满湖灯火夜归船。”(赵翼)

近代百年,扬州衰落,宵夜习惯,渐次淡然。

但当人们告别了食品短缺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宵夜又回到了扬州人的生活中。今天的扬州城,即使过了子夜,街头巷尾依然香气四溢,食者如潮。而且宵夜的内容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从传统的面条、馄饨、水饺、元宵,发展到了小炒、砂锅,火锅、烧烤。

扬州家常饮食之特色,还在于四时八节的食风之中。

当然,首先要说春节。

扬州城几乎是一入冬就有了春节的氛围。这时候你会看到家家户户在忙着腌制咸鱼咸肉,忙着制作风鸡风鹅,忙着灌制香肠。这些腌腊制品都是为春节准备的。即使现在各大超市也可买到现成的,但传统扬州人家依然要坚持自己制作。更讲究一些的,连腌肉的猪都是到农村去“定制”的,养猪场的猪不中意,那是工业饲料喂出来的。一定要选农民自家用原生态的饲料喂出来的猪,这样的猪肉有香气,口感好,又安全。这些腌腊制品每天要拿到太阳下晾晒,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那一串串腌腊制品,晒着的是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悬挂的是对春天期盼的那份心情。

蒸包子可能是最具扬州春节饮食文化特色的项目了。

扬州,古属吴地。地缘文化应属于大吴文化的范畴,饮食上以稻米为主。但它的位置又在长江之北、决定了它兼有北方文化的因素。这种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表现在饮食上就是稻米为主,面食为辅。据说,扬州人吃面食始于西汉,是董仲舒在江都国为相时带来的。董仲舒是汉代大儒,老家河北,汉武帝曾将他派至广陵,辅左江都王刘非,他将麦子种植技术带到了扬州,由此开启了扬州人吃面食的历史。

过年蒸包子,扬州人称之为“年蒸”,这可能是扬州人吃面食最群体的风情。大概进入腊月二十,年蒸就忙活开了。面一律是发酵的,扬州人称之为“老肥”。但馅心就五花八门了,有纯肉的、青菜的、豆沙的、萝卜丝的、梅干菜的、豆腐皮的……不下十几种之多。每家每户至少有三五个品种以上。老式的扬州人家,都备有专用于年蒸的大锅灶。年蒸的这一天,老少忙碌,热气腾腾。现在年蒸一般不在家里进行,而是调制好了馅心,到茶社、饭店去加工。年蒸的包子,可以吃到正月十五哩。

年夜饭是地方饮食文化的标本。扬州年夜饭的食材大多为江淮地区的水产、禽类、蔬菜。有几样菜是必备的:鱼,寓意“年年有余”;豆腐,寓意“富裕”;水芹是一种长茎水生蔬菜,因为茎秆空心,扬州人称为“路路通”。这种寓意与扬州历史上曾是数度繁盛的商业城市有关,商人企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路路通”体现的是商业文化特征;豌豆苗,扬州人叫作“安豆苗”,寓意“平安”。由于水芹菜与安豆苗是年夜饭必备蔬菜,以至到春节时供不应求,价格疯涨。

春卷是一道带有诗意的应时美点,也是春节家宴的美味佳肴。考其来历,据说与我国的养蚕业有关。相传,古人于立春日祈祷蚕业丰收,以面为皮,包以馅心,做成蚕茧状的食品,称为“探春蛋”,作为蚕业丰收之瑞兆。南宋时称“春蛋”,元代之后演变成春卷。春卷形制精巧,风味独特,点肴兼备,深得人们喜爱。有古诗赞之“调羹汤饼佐春卮,春到人间一卷之”。春节前后,春卷便作为食物中春的使者,应时来到扬州城。人们偏爱这款点心,因为含有迎春之意。品尝春卷,牵动的是对春天的情思。

春卷荤素兼备,外酥内嫩,香气诱人,清淡不腻,美味可口。其制作工艺奇特,要把面烙成薄如蝉翼、柔软不破的皮,制馅心原料也有讲究,有肉类和荠菜、韭*、芽笋、芹菜、玉兰片混合的;有虾仁鸡蛋的;也有豆沙猪油、蜜桂花、蜜橘饼的。原料丰富,风味各异,其中荠菜馅心的最富诗意——“春在溪头荠菜花”。

端午节,扬州与汉民族其他地区一样,吃粽子是这个节日的主旋律。过节之前,各家各户就纷纷购买糯米、粽叶了。到端午节前一天,家庭主妇们便三五成群地相互帮裹。扬州人裹粽子很讲究,从选料到火候都十分重视,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扬州洪府粽子”有记载:“取其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火腿一大块,封闷锅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粽子的品种也很多,有咸肉粽子、鲜肉粽子、赤豆粽子、蚕豆粽子、白糖粽子、咸鸭蛋粽子等等。粽子形状多样,其名称有小脚粽子、元宝粽子、三角粽子等。

“十二红”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最显著的饮食特征。所谓十二红,即所食之物都是红颜色的。有的原料本来就是红色,如杨花萝卜、樱桃、苋菜、咸鸭蛋*等。有的是烹饪之后形成红色或酱红色,如盐水虾、烧老鹅、烧*鱼、红烧肉等。十二红并无固定的菜目,只要凑齐十二红即可。关于十二红的来历,可能与物候特征有关。端午时节的江淮平原已进入夏季,春花谢去,红稀香少。此时食“十二红”,是否怀有对逝去春色的祭奠?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因此中秋节的饮食相对更为丰富多彩。此时的水产品菜肴主要有菱米烧肉、鲜肉藕夹、桂花糖藕等。除了日常的菜品之外,螃蟹是中秋节餐桌上的必备之物。扬州地处江河湖交汇之处,螃蟹种类较多。沿江地区有江蟹,湖荡地区有湖蟹,里下河地区有河蟹,也有叫做红膏蟹的。螃蟹吃法有多种,以清蒸大螃蟹为最佳吃法。此外还有蟹粉狮子头、蟹粉烧豆腐、面拖蟹等。

月饼当然是中秋节的必备之品。月饼主要由茶食店专门生产。中秋节之前一两个月,茶食店就忙着备货了。扬州月饼品种繁多,做工讲究,有苏式、广式、京式等。荤素兼备,味美形佳。饼馅有果仁、葱油、火腿、肉松、葡萄、莲蓉等等。制作最精美者,是百年老店大麒麟阁。中秋这一天,扬州人走亲访友,总要捎上一两盒月饼。

旧时吃月饼,仪式很神圣。必须是到了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吃过团圆饭之后,等到皓月当空、月华如水,各家在庭院间摆上香案,有红烛摇影、丹桂飘香,案几正中供上月饼、水果等物品,合家焚香礼拜,对月祈祷之后,方可由家中年长者用刀切开月饼,家庭成员分而食之。这便是中秋赏月、吃月饼的全过程。但正如很多传统文化都变成了快餐文化一样,如今的中秋月饼也已“变味”。月饼做得越来越讲究,包装也越来越豪华,价格也越来越昂贵。中秋食月饼的风俗似未改变,但缺失的是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对人、对月、对大自然的一颗虔诚之心。

中秋节做烧饼,是旧时扬州人家的一大景观。家制的烧饼有两种,一种用发酵面,一种用实面。不发酵实面做的饼有一个专门名词,叫“烂面饼”,烂面饼的技术关键在和面,讲究水分要多,即做即炕。炕好的烧饼,对着阳光可见薄皮中的馅心。烧饼的馅心也有多种,如萝卜丝肉馅的、芝麻糖馅的等等。烧饼应该是食品短缺时代的产物,做出来以补月饼之不足。今天,吃月饼已不是奢侈之事,故而很少有人做烧饼了。但是,在中秋节,一家人围着火炉炕烧饼的那份温馨,却使上了年纪的人时常回味。

中国烹饪理论的“菜系”说,最早提出的是四大菜系,曰:粤菜、川菜、淮扬菜、鲁菜。扬州则是淮扬菜系的中心。

从汉唐至明清,扬州的繁华与辉煌,得益于占尽地利的盐漕之利和传统农业的支撑。扬州漕运始于春秋时代,汉、唐和清代康雍乾三朝,扬州均是全国盐业与漕运中心。江河湖海之处,五谷菜蔬之品,构成了淮扬地区饭稻羹鱼的基本饮食格局。而便利的交通,开放的文化,又使作为江淮地区中心城市的扬州,在食物原料的取舍上能够广采博纳,兼收并蓄,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了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新平和的风味特征。扬州地丰物美,出产富饶,商贾云集,财货集中,催生出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万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在历代强盛经济的推动下,扬州餐饮市场火爆,厨师技艺日益精湛。淮扬菜,作为一个风味体系,在汉代初成滥觞,唐代基本成型。特别是到了清代,扬州的盐漕枢纽地位,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并雄踞东南美食中心的宝座。烹饪业界对四大菜系有一个形象比喻:广东菜是商人菜,北方菜是官府菜,四川菜是农家菜,淮扬菜是文人菜。

淮扬菜精湛的烹饪制作工艺享誉全国,乾隆时期就已经有盛名远播的各类宴席,而且代有发展,不断丰富。有满汉全席、乾隆御宴、三头宴、红楼宴、全鱼宴、全鸭宴、全牛宴、全羊宴、全鹅宴、全藕宴、扬州画舫宴、广陵春潮宴、秦少游宴、板桥宴、秋瑞宴、鉴真素宴等等。

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次盛大国宴,选用的就是淮扬菜。从此,淮扬菜享有了“开国第一宴”之美誉。

前些时候有网友发起推荐中国的“一省一菜”,江苏的代表菜便是扬州的狮子头。

狮子头是一道淮扬名菜,也是三头宴中的主菜品之一,然而不晓得此事者,若在点菜单上头一回见到“狮子头”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不管肚子有多饿,可能还是要被吓着的。据说曾有外地客来扬州,见此菜名而拍案惊奇道:“哇,狮子头?吃狮子头啊!”其实,扬州的狮子头,就是北方人所谓的大肉丸子,但因其从原料选择到烹饪工艺都独具特色,故而成为名菜。

狮子头的来历,据说与隋炀帝出游扬州有关。民间相传,隋炀帝当年巡游到江都(今扬州),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重钱墩、象牙林,葵花岗等四大景点。回到行宫,即唤来御厨,让他对景生情,做出四道菜,以纪念这次游览。御厨费尽心机,终于制出松鼠桂鱼、重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斩肉四样菜。隋炀帝品尝之后,就对其中的葵花斩肉非常赞赏。后来,唐朝郇国公韦陟在扬州宴客时也作了上述四道菜,席间,宾客无不叹为观止,特别是葵花大斩肉,入口而化,咸鲜隽永。而且,品相美轮美奂,形似雄狮之头。于是大家便建议,将葵花斩肉改名狮子头。传说只是兴味之谈,扬州狮子头,实际上是扬州人在徽州肉圆与北方四喜丸子的基础上,改造创新后形成的一道菜品。

扬州狮子头,之所以盛誉不衰,与它灵活的制作方法有关。一般选用猪肋条肉或五花肉为主料,其他配料因季节而异。初春用风鹅,春中用牙笋、河蚌,初夏用鮰鱼,秋季用螃蟹,冬季用*芽菜。也可用虾仁、鱼丁、荸荠丁、萝卜丁、山药丁、面筋丁、豆腐泥、藕丁、糯米等作配料,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种。有河蚌炖狮子头、芽笋焖狮子头、面筋烧狮子头、清炖蟹粉狮子头、风鸡炖狮子头等,其中以清炖蟹粉狮子头最具特色。不同配料的掺和,使狮子头具有各种不同的风味,因此被列为国宴的精品菜肴。清代饮食专著《调鼎集》中收录此菜,并一直传至后世。有人赞曰:东南歌舞几时休?清风明月满扬州。六分肥膘四分瘦,清汤炖出狮子头。

提到扬州,很多人会想到李白笔下的烟花三月,或者会津津乐道于扬州出美女的故事。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近代以来,许多人是通过一种食物知道扬州的,这就是扬州炒饭。

自从温饱不再成为多数人所忧虑的问题之后,扬州炒饭几乎在一夜之间炒红,全世界凡有华人生存的地方,都会有扬州炒饭的飘香。扬州炒饭已无可争议地与肯德基、麦当劳、披萨饼等一同标榜于世界快餐美食之林。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炒饭的品种成百上千,炒饭的制作工艺也并不十分复杂,可为什么就没有派生出“纽约炒饭”“上海炒饭”,而偏偏是扬州炒饭炒红了天下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扬州文化的沃土中。

最早记载有关扬州炒饭的,是隋代谢讽的《食经》。书中记载一种“碎金饭”,即鸡蛋炒饭。因裹上蛋液的米粒,经炒制后,如碎金闪烁,因此得名。隋炀帝巡游江都时,将其传入扬州。清代嘉庆年间,汀州人伊秉绶奉知扬州。伊秉绶学术超群,艺术造诣深厚,诗、书、画三才俱佳,同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不仅“知味”,而且常与家厨探讨烹饪之道。但由于公务繁忙,又常常食不安席,往往来不及领略家厨的厨艺,便要匆匆去办理公务。因此,他要求厨师创制出一种既当饭又当菜的食品,这样,既不耽误公事,又不亏口福。在他与家厨的共同探索下,终于在过去碎金炒饭的基础上,创制出了一种用多种应时原料与米饭一起炒制的食物。扬州炒饭,在扬州这座文化大熔炉中蒸煮了千年之后,终于新鲜出炉,闪亮登场了。

扬州炒饭,以其配伍合理、口味鲜香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世界各地的许多华人餐馆都在经营扬州炒饭,而且生意都十分红火。许多国外*要、名流,都品尝过并且盛赞过扬州炒饭。我国的国宴、APEC峰会、华商大会等重要宴席上也端上了扬州炒饭。年,中国烹饪协会编著出版的《中国名菜》中,将扬州炒饭列入其中。扬州炒饭,以其“金裹银、银裹金”的色香味形,备受美食家们的青睐;以其制作快捷,食用方便,而成为时代新宠。为了使扬州炒饭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年4月,扬州市颁布了扬州炒饭的国家标准,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扬州炒饭作为淮扬菜系的代表,又迎来了一个香飘四海的新时代,从而成为古城扬州一张银光闪烁、金光灿烂的城市名片。

扬州美食,不仅菜系风味自成一派,小吃也极富特色。如果将淮扬菜的宴席和名馔佳肴比作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那么扬州小吃,便是一组清新动人的轻音乐。

先说面条。扬州面食蔚为大观,这除了扬州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的地域因素之外,与它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关。汉唐清三朝鼎盛时期,扬州城聚集着无数外来商贾和文人墨客,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一些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将面食制作工艺带到了扬州,融入了淮扬菜系,丰富了扬州面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扬州虽然不是麦类主产区,但面食工艺之精湛却堪称全国一流。仅就面条而论,就有阳春面、煨面、饺面、炒面、干拌面等不下数十种之多。

面食的另一个家族是饼类。扬州的饼各种各样,而扬州最有乡土风味的饼,当属草炉烧饼。这是一种以稻草做燃料,用土式草炉烘烤方法制成的饼。其色泽金*,香味扑鼻,口感坚韧,是老扬州特别钟爱的一种小吃。还有擦酥烧饼,这种烧饼是以油酥面反复擀折,经烘烤成熟,口感酥脆而富有层次。扬州饼类口味也很多,有糖馅、肉馅、干菜馅、青菜馅、萝卜丝馅等等,不同馅心形成了扬州烧饼的多种风味。

徽州饼是扬州烧饼中带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一种饼。徽州饼源自于古徽州,过去叫“石头稞”,是一种耐保存,耐咀嚼的大众食品。制作方法是,将面粉与五花肉丁等调成馅心,包入面团,外撒芝麻,放入烧热的平锅,每个饼上压一块黑黝黝的石头,一边烤一边转动石头。石头稞因此而得名。石头稞随着徽商传到扬州,变成了徽州饼。据说当年所有从徽州出发,做着发财梦的年轻人,行囊中都带有石头稞,这种点心对于徽商而言,不仅是一种充饥的食品,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艰苦创业的记忆。如今,徽商在扬州精心构筑的园林豪宅依然高阔敞亮,但徽州饼却渐渐淡出了扬州人的视线。

在扬州小吃这组清新的乐曲中,最动人的音符还是扬州点心。烹饪学科中有“四大面团”之说:水调面团、发酵面团、油酥面团和澄粉面团。这四大面团在扬州都有代表性产品。扬州点心,以薄皮馅大、皮馅相宜、馅心口味多、适应时令、做工精美而著称。馅心调味突出主味,咸中带甜,以甜起鲜,兼有北式点心浓郁实惠、南式点心精细多姿的特色。其中三丁包子、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千层油糕、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被称为扬州的十大名点;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丝酥饼、银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被称为十大风味小吃;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被称为十佳特色小吃。新中国成立后,原商业部曾组织过一次全国十大名点评比,扬州的三丁包子、月牙蒸饺、翡翠烧麦、千层油糕同时入选。

扬州小吃是古城街巷中别样的风景,无论何时何地,总有各色小吃飘出异香。其中风味最浓者,莫过于油炸臭豆腐干。一块小小的豆腐干放在油锅中,慢慢地炸得泡起来,松松脆脆的,用剪子剪成小块,浇上酱油、辣椒酱等调料,配些*豆芽、香菜末,那味道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诱人。扬州人说,臭豆腐生臭熟香。当你站在油炸臭干子摊前,就会有真切的体会。

鸡蛋煎饼,属于扬州传统小吃家族里的新成员,但由于其善于张扬风味个性而很快崭露头角。它制作简便,只在火烧的铁板上,铺上一层薄薄的面浆,敲上一只鸡蛋,放进葱花、香菜、榨菜等,烤熟了,再夹上一根油条,咬嚼起来极有味道。它是学生一族的最爱,清晨上学路上,买一块鸡蛋饼,边走边吃,既当饱又有营养,还能节约时间。从买鸡蛋饼的摊头走到学校,饼也就吃完了。

粢饭是极具江南特色的小吃,与豆浆、油条、烧饼一起,被称为早餐“四大金刚”。但粢饭的口味相对鸡蛋煎饼而言要低调得多。这是用糯米饭包油条的一种吃法,基本不加任何调味料,只坚守着自身的本味,因而成为女士们的最爱。

豆腐卷子和锅贴。豆腐卷子使用的是发酵面,面中放豆腐丁、葱花等,待卷制成型,置于平锅里,半油半水的煎。豆腐卷子成熟的香气浸润了一条街,吃在嘴里,咸香松软,极能勾起人的食欲。锅贴与豆腐卷子的烹制方法差不多,也是平锅中半油半水的煎熟。在扬州,要数东圈门朱记牛肉锅贴及其配套的牛肉汤味道最佳。冬季的下午,就着一碗滚烫的牛肉汤,吃着煎得香脆鲜美的锅贴,那绝对是逛街之后的一件乐事。

胡辣汤、豆腐脑、酒酿,这三种小吃似乎是相伴共生的,街头上卖豆腐脑的往往也卖胡辣汤。以前卖豆腐脑的总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现在只是在街边摆个摊子,放上三四张小桌小凳招呼客人。卖酒酿的总还是老样子,酒酿放在盆里,用担子挑着走,或者用自行车驮着,并不吆喝,而是两片竹板边走边敲。喜食酒酿者,听到那清脆的竹板声,自然会拿着碗盆奔着而来。

随着饮食文化的交流扩大,扬州小吃家族中尚有数不清的成员。在街头巷尾的小摊上,在繁华市区的大排档中,小吃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南北风味会于一城,仅串烧一项,便可以列出几十种!

扬州人将火锅也归入小吃的一种,各种风味的火锅店,遍地开花。四川火锅、重庆火锅、滋奇火锅、老妈火锅、大胡子汤馆、田园肥牛府、沸腾鱼、百岁鱼、老土灶……竟有数百家之多。火锅中鲜美的汤料,飘散出一派热气腾腾、温馨宜人的景象。围在火锅旁,来几瓶啤酒,悠悠地蘸着各种调料,真是快意之极。

扬州茶食,应该是扬州小吃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茶食之名,想必最初是喝茶时吃的小食品。但今天,茶食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喝茶的意义。扬州人所说的茶食,是指油果子、大金果子、云片糕、金刚脐、桃酥等小食品。京果粉是扬州茶食中的重要角色,它不是就着茶吃的,而是用开水冲泡的一种方便食品。扬州茶食非常有名,是我国茶食中扬式、苏式、宁式、广式、京式、湖式、西式、高桥式等八大帮式之一。京果粉、绿豆糕、薄脆、浇切饼、董塘、牛皮糖等行销省内外。大麒麟阁是扬州老字号茶食店中名气最响的一家,它建立于辛亥革命之后,当时全国上下一片实业救国的热潮,扬州人周明全积累了部分资本,开了当时扬州唯一前店后坊的茶食店。如今,这个百年老店,生意依然兴隆,除了国庆路的店面之外,还在扬州许多街道上开了分店,依旧保持着前店后坊的老格局。

扬州茶食的文化的含义,远不止一个“食”字。它融入了扬州人太多的情感。扬州人四时八节孝敬老人,走亲访友,总要提两盒茶食,以表达孝心与敬意。即便是今天,可作为送礼的物品已很多,可茶食依然没有退出扬州人情感的舞台,家有红白喜事总有茶食的身影。

对于长期旅居外地的扬州籍人士来说,扬州茶食,简直成了他们寄托乡思的情感图腾。许多漂流海外的老扬州人,每每见到扬州茶食,都会睹物思情,感慨万分。

小小茶食,怎一个情字了得!

扬州好,

小吃劝君尝。

蜜饯溅牙桃杏脯,

酥糖到口桂兰香。

风味最难忘。

这是民国初年,一个号为“惺庵居士”的*鼎铭先生,为扬州小吃吆喝的“广告词”。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干林美食之都扬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