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5日讯(记者李艳华)近日,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湘西》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二级巡视员刘世树主编,湖南文艺文版社出版发行。
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湘西》封面。
《湘西》共12.5万字,分为“厚重历史在湘西的诉说”“神秘风情在湘西的流转”“奇山异水在湘西的传奇”三章,分别对湘西历史、文化、山水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整体叙述。该书从花垣药王洞遗址的发掘,到泸溪下湾遗址的出现,再到里耶三万八千枚秦简出土,再到魏家寨古城、四方城、酉阳古城、老司城……一路理顺过来,湘西历史清晰可辨。该书不仅介绍了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非遗技艺、饮食风俗、祭祀文化等文化现象,而且从这些文化现象中深入挖掘其神秘属性。该书既有科学的考古信息、严谨的历史考究,又有生动的文学描写,文学叙述与学术表达相互融合,刚柔并济,使得湘西大地上那些奥古的文明记忆、神秘的文化符码立马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充满着感染力。
湘西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欧阳文章为该书点评。他表示,该书以详实的史料信息、宏阔的历史构架、深广的精神维度和文学的自由表达,成为展现湘西文化自信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展现湘西文化自信的又一部力作——评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湘西》
欧阳文章
近日,由刘世树先生主编的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湘西》一书一经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面世,便在圈内引发热议。该书以详实的史料信息、宏阔的历史构架、深广的精神维度和文学的自由表达,成为展现湘西文化自信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历史上,湘西因地处边陲,多被历代统治者称为蛮野之地,在*治、经济、文化上都是被忽略的对象。到今天,湘西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在普罗大众的头脑里,湘西还是让不少人自然而然联想到“野蛮”“落后”“文明荒地”等负面词汇。显然,这些认识更多基于对湘西历史文化无知而形成的误区或偏见。近年来,随着湘西大地上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的面世,湘西历史的经纬逐渐清晰起来。《湘西》认真梳理了湘西历史的发展脉络。作者从花垣药王洞遗址的发掘,到泸溪下湾遗址的出现,再到里耶三万八千枚秦简出土,再到魏家寨古城、四方城、酉阳古城、老司城……一路理顺过来,湘西历史,铿锵前行,浩荡至今,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辨。从这清晰的脉络肌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湘西历史悠远,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湘西便拉开了文明的大幕,且延续至后来历朝历代,文明的种子一直不停地播撒在我们的脚下,完整持续。正如我州考古专家龙京沙所言:“湘西文明悠远奥古,中华文明在湘西大地上从未断裂,下湾遗址、里耶秦简、老司城土司文明,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更是璀璨夺目,地位高端。”《湘西》对湘西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们更为坚信,湘西是一块文明沃土,并不是一直以来外界带着偏见而认定的“文明荒漠”。
湘西是神秘之地。对于湘西文化的神秘属性,沈从文先生曾言:“湘西的神秘,和民族性的特殊大有关系。历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绪,必然孕育在这种环境中,方能滋长为动人的诗歌。想保存它,同样需要这种环境。”的确,湘西文化的神秘属性和巫楚文化的大环境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巫楚遗风与湘西民族文化的千年碰撞与交融,塑造出湘西神秘而厚重的地域文化,着实让世人充满想象并深深着迷!《湘西》深入探究了湘西文化的神秘属性。作者不仅仅介绍了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非遗技艺、饮食风俗、祭祀文化等文化现象,而且,着力从这些文化现象中深入挖掘其神秘属性。比如,书中,作者从土家梯玛歌和苗族巴代古歌中,挖掘古老民族的迁徙神迹;从精美绝伦的民间技艺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中,窥探出民族原始神秘的族群密码;就连湘西人爱吃酸、辣的饮食习惯中,也潜藏着民族生存的智慧。还有大量的湘西民间巫傩文化,也都保留着其原始的气息。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隐含着大量的原始文化基因,极具原初意义和神秘属性。阅读《湘西》,更像是在一一揭开湘西文化神秘的面纱,露出真容,令人惊叹。
《湘西》还展现了湘西山水的内在精神。作者多处写到:“大山是湘西的神秘文化和性格”“山是湘西挺拔的脊梁”“水是湘西永恒的传奇”……显然,作者在对湘西山水的述写中,更着力展现湘西山水的内在精神,并从湘西山水内在精神中,挖掘湘西人的精神品格和性格特质。如书中所言:“湘西人长养在山水之间,有着淳朴、忠厚的性情。”“湘西人性格特质中的‘蛮野’大抵是受地理因素影响所致,但历史风云巨变中,更能够感染人的一面是湘西人骨子里对国家的认同、对家国情怀的固守和民族性格中的‘忠勇’。”
显然,《湘西》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三个篇章,分别对湘西历史、文化、山水进行了宏观的梳理和整体的述写。其对湘西历史的深度溯源、对湘西山水与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入探究更是这部作品的出彩之处。我曾在《湘西文化突围》一文中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要强化对湘西的书写深度。我们的文学作品不能再停留在简单地介绍湘西文化“有哪些”这样浅层的层面。在信息发达的当代语境下,让别人知道这些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了。我们更多要做的是站在美学、哲学、乃至人类学的高度,去挖掘湘西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我们更多要向世人讲述湘西“如何美丽神秘”“为什么美丽神秘”“美丽神秘的价值表现在哪里”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湘西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显然,《湘西》在这方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湘西》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这部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既有科学的考古信息、严谨的历史考究,又有生动的文学描写,文学叙述与学术表达相互融合,刚柔并济,颇有嚼头,使得湘西大地上那些奥古的文明记忆、神秘的文化符码立马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充满着感染力。优秀的历史文化散文应该亦文亦史,应该是哲思、诗性、史笔的有机融合。可惜的是,当下不少文化散文创作,常常借助史料的堆砌来救治心灵的枯竭,弥补精神的缺席,抹杀了散文表达个性、袒露自我的特性,这显然是一种浅层次的书写。《湘西》这部历史文化散文更强化了文学表达和心灵展示的维度,努力把新见解、新发现、真性情、现实感灌注到史料之中,这一点难能可贵。
当然,更为可贵的是,《湘西》不仅面向历史,更拥抱未来。《湘西》里写到:“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世界正在趋同,少数民族面临服饰汉化、语言消逝、工艺失传、歌谣失声等危机”。作者对湘西文化的现实隐忧中,饱含着对湘西文化的深沉热爱,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担当。同时,《湘西》里也写到:“大遗址在清理、发掘、保护中,露出特有的风致,透过岁月的尘埃散发出神秘诱人的辉光。具有湘西文化内涵的文旅小镇让传统民居、传统工艺、传统歌舞再次找到了自己生命勃发的机遇和空间,酉水呢喃,正在讲述春天的故事……”这字里行间,又对湘西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和未来的赓续发展进行了美好的憧憬,充满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奋进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指出:“一定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显然,《湘西》这部长篇历史文化散文已充分展现了这样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