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香料之路古希腊版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又
TUhjnbcbe - 2023/8/11 22:16:00

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时间起始于西汉张骞通西域,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丝绸之路中西方迎来了第一次科技文化交流,各文明间科技文化交流又日渐增多。随着明清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因为战争的阻断,中国统治者文化*策逐渐走向保守、封闭,加之亚欧大陆贸易的转移,陆上丝绸之路中西方科技交流彻底没落。

一、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1、交流形式的多样性

战争通过一种暴力冲突的方式接触融合各个地方的文明成果,它对科技的传播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战争可以为各文明间接触与融合的提供一个平台,接触的文明将他们独特的科技在此平台上得到展示。因为战争有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战斗冲突是其一部分,战斗冲突结束后,科技交流成为战争所带来的潜层意义的一部分。

屯田多由古代中央*府官方组织农民去边疆地区开荒拓土,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官方屯田,主要目的是维护边疆稳定,保卫中原安定。但另一方面来讲,屯田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地区,这就是屯田的社会文化价值。

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西汉时期匈奴活跃在此,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匈奴与已经农耕高度发达的中原社会比起来显得落后。

西域屯田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起始西汉,繁盛于东汉。从生产工具上来看,官方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往往给屯区*民提供铁制农具和牛耕,并应用到屯区的农业生产中。中原地区具有成熟的农田水利技术,并将它成功的运用到西域屯田之中。

西域屯田使得西域农业由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转变,促进了丝绸之路地区农业的进步。同样西域屯田是引进吸收西方科技文化的重要途径,西域较为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毛纺织技术也慢慢被屯田*民掌握学习。当这些参与西域屯垦人回到中原故乡以后,就自然而然的将从西域获得的技术和文化传播到中原地区。

丝绸之路上的屯田在中西方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就好比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一方面中原先进农业科技向西传播,另一方面它也是学习西域及西方科技文化的前沿基地。

2、商旅活动中的交流

行走在古丝绸之路主要有两类人:一是从事贸易的商人旅客,另外就是官方的使节。他们穿梭于各文明间,了解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容易将科技文明成果从一个文明传播到另一个文明。古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业贸易路线,商人是这条交通大道上流动人数最多、活动最频繁的群体。

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中西科技传播交流的主体。张骞通西域后,以逐利为本性的商贾就接着开拓中西贸易,将中国的丝绸、金银器,漆制品、铁制品等工艺技术制品、物产通过商贾贩运到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东西贸易往来,进入唐代时,中西贸易较以往规模更大,结构更丰富,技术含量更高。

瓷器、茶叶以及丝织品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与商品一同向西方输出的是中国文化与科技,同样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吸收来自西域的文明。商贾这类传播主体架起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古丝绸之路上活跃着一支擅长跨境贸易的商旅粟特人,他们就像丝绸之路的血液,往返于亚欧大陆,他们既是商人,也是丝绸之路东西方科技文化传播的使者。因此,你在罗马看不到一个来自中国商人。同样,你在长安也很少看见罗马的商贩。

纯粹的西方文化在古代很少能直接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科技文化也先是先由粟特人接受后,再辗转西传。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公元前年到年,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明被带入到中亚地区,粟特人从中接触到葡萄酒,慢慢粟特人开始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以及崇拜酒神。

在粟特人祖居的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绿洲地区,发达的灌溉农业为种植葡萄、金桃等水果提供了便利,酿制的葡萄酒也成为粟特人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二、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交流

1、交流内容的互补性

人类文明丰富多彩,同样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正因为如此,陆上丝绸之路中西方科技交流就显得很有必要,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内容的互补性这一特点也就愈发明显。下面就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各主体的互补性展开分析。

就中西科技交流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农业上,中西方自然环境差别较大,中西物种差别也大,古代中国农耕种植技术与西域的畜牧业养殖技术形成互补,农业的不同,也就导致与农业相关的手工业中西方的差别,中国男耕女织使得丝绸生产技术领先,而古代波斯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使得毛纺织业发达,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波斯锦。

中西方这种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互补也就导致丝绸之路科技交流存在可能。在基础科学方面,中西方科学上的差别仍然存在,数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印度发明了数字传播到阿拉伯,再到欧洲人发扬光大。

不单单在中西方科技交流涉及的领域存在互补,陆上丝绸之路各文明间,各地区间不同时期也都存在科技的互补性,以丝绸之路开通的公元前二世纪观察陆上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科技领先地区是东方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的古罗马文明,以中世纪中前期观察陆上丝绸之路沿线。

主要特点是中华文明科技依旧领先,而欧洲文明没落,阿拉伯文明崛起,以中世纪末观察丝绸之路沿线,显然欧洲文明开始崛起。这期间各文明的起起落落体现了各文明时间跨度上的互补。

2、交流主体的双向性

丝绸之路自诞生以来,科技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一道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中华文明从陆上丝绸之路汲取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具有代表性科技比如中国天文历法的不断改进就是在汲取其他文明天文历法成就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

南北朝的《元嘉历》和唐朝的《九执历》受古印度历法影响,宋朝的《应天历》受波斯历法影响,郭守敬的《授时历》受阿拉伯历法影响。又比如农业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带来了中西物种的大交换,中原地区借此获得了大量的新物种以及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向丝绸之路沿线输送了大量中华文明科技成果,这方面以四大发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为代表,具体本文在科技交流的内容上有介绍,就不在赘述。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的兴衰,欧洲文明的崛起也体现了科技交流主体双向性的重要。

三、陆上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的作用

1、中国是科技输出的高地

陆上丝绸之路从西汉张骞通西域起,到两宋时期,一共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段时期中国整体上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科技上取得了许多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到两宋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包容的国家*策,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认识上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天下看待。

对于不接受或者与华夏文明不同的群体,中原王朝往往采用和平的方式,睦邻友好相处。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的认识是超越民族、国家的普世价值。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这一时期我国采取的开放包容的对外*策,西汉主动寻求与西域各国交往,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是,中国与欧洲建立了外交联系,班超派遣甘英出使欧洲的大秦,随后大秦安敦王派使者回访东汉。

2、欧洲是科技流入的洼地

从欧洲历史的角度分析看,欧洲经历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后,从5世纪中后期到15世纪中期,在这一个漫长的中世纪期间,欧洲大陆长期战争,社会动荡,基督教和封建制度对人们无情的剥削与压制,导致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科技也随之停下了古希腊时期科学繁荣进步的步伐。

欧洲科技停滞不前,而同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吸收世界各地区的先进科学技术,科技获得了飞速的进步,欧洲与阿拉伯地区地理位置靠近和文化的历史诸多联系,为之后欧洲就近引进、吸收世界各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提供了便利,阿拉伯地区成为世界先进科技向欧洲传播源地。

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补增补,承先启后,这些工作都应该归功于阿拉伯人,正因为阿拉伯人的努力,欧洲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科技、波斯科技、古印度科技、中华科技的精髓,又通过自身的创新使他们成为科技的高低,11世纪到13世西欧人对阿拉伯人在天文、数学、物理、医学取得的成就感到极大的兴趣,将大量的阿拉伯科学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以供他们学习研究。

故欧洲通过丝绸之路获取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其他文明的先进科技成就,这成为欧洲在中世纪后期以及文艺复兴科学文化飞跃发展的有力保障。故欧洲地区在陆上丝绸之路时期就像一个洼地一样,源源不断的吸收周边文明,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丰富科技养料。

结语:

发端了于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一直到公元14世纪是它最繁盛的一段时期,中西方科技交流是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今天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强大后对这一历史上繁荣区域的挖掘与复兴。这一惠及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策,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欧洲与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料之路古希腊版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