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饮食文化区,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兴哲里木、呼伦贝尔三盟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这一区域土壤肥沃、地面水源丰富、草原肥美、平原广阔、山林原野动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资源丰富。气候特点是无霜期短、冬季严寒而寒冷期长,因此人口稀少,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使这里饮食文化形成自己独到的特点。
东北饮食文化区内生活的民族除汉族以外,主要有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回族、朝鲜族等。就民族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东北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以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的。
东北是畜牧、种植、射猎、渔捞、采集等各种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畜、兽、禽、鱼等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明显比关内地区人们的摄入量多。这种食物结构,使这里人们体质健壮,健康水平比单一植物原料的关内百姓高。除了主食原料品种的丰富合理、动物蛋白比重较高的特点之外,由于地处多雪地带,食物中动植物脂肪含量、盐的摄入量都略高于关内的一些地区,同时喜辛辣味,酒的人均消费量也较高,并且是烟草最早吸食和种植的地区之一。
这一区域典型饮食文化特点是:冷冻食品种类多,数量大,持续使用的时期长。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豆包、馒头、年糕、饮团等)、冻水果(梨、红果、苹果等),尤其是冻豆腐更为一大特色。大豆、饭豆、菜豆等豆类及小豆腐、干豆腐等豆制品和*豆芽、绿豆芽的食用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由于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少,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冬春两季食用是东北各民族人们的习惯。如家蔬的倭瓜、搅瓜、豆角、萝卜、胡萝卜、茄子、马铃薯、*瓜、辣椒,野菜的蕨、薇、刺五加芽、苦菜、草留蒿、木耳、各种菇,海产的龙须菜、鹿角菜、海带等,以及用马铃薯粉等制作的各种式样的粉条。一些民族还要晾干肉、干鱼。家家户户挖菜窖贮存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有各种家蔬野菜。咸蛋、咸肉的腌存也很普遍。每家有酱缸一大口做大酱。此外,最具特色的,是用白菜等腌渍的酸菜,用其烧猪、羊、鸡肉和鱼味道鲜美无比。
东北人以热情豪爽待客而闻名中外。客到必先敬烟、敬茶,再问其吃饭没有。即使没有烟茶,也要先给客人斟上一碗开水,以示欢迎。待客吃饭时,必让客人坐在热炕头上,然后温酒。酒必先上,菜必双数。或4个菜,或6个菜、8个菜,决不可摆3个、5个或7个菜。因为按其习惯,只有死去父母时,招待送葬人的丧葬席,才上奇数。当然也有每种菜上双的,如肉两盘、鸡蛋两盘的。炒菜以猪肉、鸡蛋、酸菜、豆腐、粉条之类为多见。鱼为佳品。鸡、鱼等品,俗称其为“大件”。上莱讲究顺序。一般是先凉后热,先大件,后一般,先熘炒后煎炸,先咸后淡,先莱后汤,先白酒后啤酒,或同时上各几种酒,任客人选用。最后一道菜,严禁上丸子。人们认为,上丸子有“滚蛋”意。饭后,主人必再次向客人点烟献茶。客人要走时,主人必再三挽留,并说“招待不周”或“下次再来串门”之类客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