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面食,尤其是像如今初冬之时,早上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看着蒸腾而上的热气,闻着包子散发的香气,心里也是暖滋滋的。小编我从小在北方长大,包子对于我来讲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包子中所蕴涵的“中和”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命题是“中和”思想,也可以说是儒家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论语》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特征。其中“中”即是持中,用中,用孔子的话来说是“过犹不及”,而“和”即是外柔内刚,通顺畅达,可以包容万物。引用《中庸》中的话,即“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这种“中和”的思想也在体现在中华饮食之中。比如汤料的始祖--伊尹,他发明的“五味调和之法”,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同时配合道家所谓的阴阳五行说,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核心就在一个“和”字。这种方法一直到现在还被奉为烹饪界的金科玉律。由此,“中和”的思想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小小的包子又是如何体现“中和”思想的呢?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优良的饮食结构,这种平衡的膳食结构其实早在《*帝内经》中就已提出。而小小的包子却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饮食结构,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所谓“中和”的思想。
谈起包子,我们先来谈谈包子的历史,包子可以说是我国最具有历史的食品之一。包子最初只是用来发礼金的“红包”,并不是用来吃的,而史上第一个有被记载的可以吃的包子应该是《清异录》中所记载的五代时汴州开封府阊阖门外大道旁的张手美家的“绿荷包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渐渐改善,烹饪技术逐渐完善,制作包子的食材变得更为精细,一时“隐居”的包子逐渐与馒头齐名,在民间流行起来。
再来谈谈包子的形体,圆鼓鼓的。传统的包子是用面皮包以馅料制作而成,因此包子可以说有容纳万物之势,这便体现了一种“和”的思想。且馅料有荤有素,随意搭配,各种佐料与馅料融于一体,从而达到一种味觉上的绝佳,以及面皮和馅料在蒸制之后达到皮与馅的统一,整体而言,各元素之间都达到了和谐共处的境界。
从味道上来讲,包子整个的味道不偏不倚,不咸不淡,不苦不涩,又体现的是一种“中”的思想。包子的整个结构也是比较平衡的,也恰巧印证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饮食结构。包子的皮是为五谷,包子的馅可以是五菜,也可以是五畜,也可以是五菜和五畜的混搭,这种平衡的膳食结构再辅以佐料,色香味俱全,从而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和养生的目的。
最后,小编想说包子之所以能够从久远的历史中保存到现在,它必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包子中所蕴涵的“中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亦是体现了我们中华人民的性格。看到这里,大家是怎样想的呢?可以在下方留言哦,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