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它被认为是孔子的饮食之道,备受后人推崇,后人是怎么理解?
一、后人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
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多是「食物精制细做才养人」,所以很多人只吃精米白面,并力求各种精致做法。
而美食界更是把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一道菜从选材、搭配、刀工、火候、调味、摆盘都追求极致,做道菜费个半天一天的功夫都很正常。
后人的这种理解,对吗?往下看文章吧。
二、食学家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解读
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和孔府饮食生活30余年,现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亚洲食学论坛主席的赵荣光教授在接受纪录片《天下鲁菜》采访时却说,我们都理解错了这句话。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意思是说米一定要放石臼里捣,去掉所有壳,还能保证米粒都是饱满的、完整的;即使切肉的工具不那么锋利,可是也要努力把肉切的薄而均匀。
这是孔子对祭祀祖先或神仙祭品的要求,以表示对祖先或神仙的虔诚,而并非是孔子对日常膳食和烹调的要求。
三、营养师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解读
营养师觉得即使「食不厌精、肉不厌细」是孔子对日常膳食和烹调的要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也很值得推荐,但是大众过度理解的意思却偏离了营养学的原则。
1.去壳又完整的谷粒很营养
用石臼给谷粒脱壳还能保持谷粒的饱满和完整,这不就是我们讲的全谷物吗?
全谷物跟精米白面比起来,能更好的保留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各种生物活性成分。
研究发现,全谷物不仅能降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的风险,还能减少体重增加的风险。
我们现代人吃的过于精细了,就该增加点全谷物。所以中国营养学会也建议每天全谷物和杂豆吃到50~克。
2.肉切的薄而均匀也很营养
为什么这样讲呢?
一是因为肉切的薄而均匀熟的快,营养损失也就少。美食家动则一个菜烹调半天到一天,追求的更是丰富的味道。
比如富含蛋白的肉长时间煲的过程中就能分解出各种呈鲜味的物质如鸡酐、氨基酸等,汤的滋味的确更丰富,但这不等于更营养。
因为烹调时间越长一些怕热的营养素损失就越多,急火快炒、沸水焯后凉拌或直接凉拌才是营养上更推荐的烹调方式。
二是因为很多人肉吃的量都超了,如果烹调时切成大块,吃的人更容易吃超,如果切成肉片、肉丝再烹调,吃的人就能主动掌握摄入量,这对控制肉量更有帮助。
所以科学解读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营养上很推崇,但是过度解读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营养上则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