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认为炊具大多被火烧燎,满身是烟黑,被洗也只是洗其一面,而餐具相对来说要干净得多,色彩也丰富得多,因为餐具不会被火烧燎。尤其是到后来,餐具被摆设到餐桌上,配合食物展示在客人面前,显示主人对客人的态度,显示主人的富裕,提高菜肴的规格,标明宴会的品位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餐具具有另外的色彩。
餐具的出现似乎晚于炊具,考古材料所见到的大多是炊具。也许那时炊具和餐具是合一的。餐具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除了与炊具相同之外,还由于餐具没有被烧燎这一特点,同样的材料被用来制作餐具和制作炊具有很大的差别。汉字中的形声字“碗”、“碟”以及“钵”的异体字“砵”,还保存着古代人们使用石制餐具的痕迹。后来这些字有的出现了“木”字旁和“金”字旁,是文字随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从木质餐具发展到金属餐具的历史。中国少数民族使用木质餐具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甚至发展出对木质餐具的特殊感情和观念,这些木质餐具至今还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场合使用。
炊具在餐具中人们最注重酒具的制作和使用。也许是因为一般的餐具每家都有,而且每天都离不开,因此大体上是“大路货”得多,而酒具是在喝酒的时候才用,尤其是在招待客人的时候用。不是把酒倾倒在饭碗里端给客人,而是把特制的酒具拿出来,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又是向客人炫耀的机会。酒是难得的东西,是花费许多粮食才酿制出来的,因而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最好的饮料,因此盛酒的杯子则要格外讲究。
从小编了解来看,中国的餐具在商周以前是陶器,从商周开始出现青铜器,秦代开始转而看重漆器,南北朝的时候又看好瓷器一从这时开始,中国(主要是汉族地区)的餐具和酒具主要围绕着瓷器的形状和花色、图案方面不断地翻新、改进和发展,如唐代的三彩,明代的釉下青花、釉上彩等。这说明人们一直在追求美化餐具、美化饮食环境和情绪。没有饮食上的这种需求,人类的饮食器具不会发展到今天这般丰富多彩。
商周以前是陶器首先木餐,具当汉族地区的瓷器被商队和商船带着远渡重洋流布海外的时候,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未能享受到这种神奇的餐具,他们还主要使用木质餐具。中原*权在与周边民族建立贡赐关系的时候,进贡的多是“方物”,而回赐的东西中就有瓷器,可见在贡赐双方的观念中瓷器是稀罕之物。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瓷器或陶器的出现,大多是汉族劳动阶层作为生活用品或制作技术带去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使用木质餐具,除了因为较少与汉族文化接触和交流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居住山区,取材方便,许多民族从事畜牧业,木质餐具能经得住磕碰,木质餐具的制作其实也并不困难,只是因不同地区的木料不同及制作者的手艺高低而产生差别。木质餐具较为简单的制作方法就是使用刀具剜抠(请注意汉语的“碗”与“剜”音近),后来才出现较好的“车”的工艺。
木餐宋代广西一些地方使用的蛮碗也是木质餐具。
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器》中记载:蛮碗,以木刻,朱黑间漆之,侈腹而有足,如敦掊之形。明代彝族“器用木碗木勺,筷用竹签”(《九夷考》),清代时“食用长柄勺木匙,盛菜之碗皆刳木为之,颇似古之笾豆簋,内外髹以漆,外绘*红色之古式花纹”(《西昌县志》)
出现了彩色装饰绘画,到后来又出现银片包饰或镶锡装饰的工艺。凉山彝族的木酒杯是用木段旋成的,而鹰爪酒杯、雁爪酒杯、野猪蹄酒杯则是使用木段剜旋成碗之后,用禽爪或畜足接插而成,如鹰爪酒杯就是木质或皮质杯身与雕鹰的瓜子作为支架组合而成。
木餐《续博物志》记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使用一种果壳做成的酒杯,这种植物称为“酒杯藤”: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叶似葛,花实如梧桐,坚可以酌在木质餐具上,除了利用它的天然纹路作为装饰之外,人们多雕刻花纹加以美化。台湾高山族排湾族系的木质雕刻享有盛誉,他们的日用器物、武器和宗教器具上都施以雕刻。在饮食器具如木桶、木勺、连杯、烟斗。上的花纹非常丰富,如木勺的碗部雕刻有叶子纹、瓜子纹、椭圆形花纹,柄部多雕刻有人像或人头等。“连杯”是排湾人特有的饮食器具,分双连、三连两种。杯的两端有柄可执,柄部和杯身连接部浮刻有各种刻工精致的纹饰。这种连杯多在祭祀礼仪或欢宴上,供两人端杯并饮,表示友情。
西北少数民族jiubei小编认为直到现在还主要使用木碗的,是生活在西藏的藏族、珞巴族和门巴族。这是由于他们要抟吃糌粑,外出的时候需要随身携带不易磕破的木碗,加之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木碗产生了美感和依恋感情。藏族制作术碗-般需要树木的粗跟,质地要求坚硬、细密,盘根错节者最佳。青杠、杜鹃的根都是制作木碗的好材料。西藏门隅的门巴族制作的碗分三种:高级的是“杂木雅”,木质坚硬细密,有漂亮的花纹。所需的树根比较难找,产量小,价值高。在过去这种高级的木碗一只可以换取四十至一百两藏银。中等地称为“果拉”,一个值二十至八十两藏银。而普通的木碗“索果尔”使用常见的树根制作,其质地和纹路不怎么讲究,仅仅值一二两藏银。据观察过藏族木碗的人描写道:这些木碗花纹绚丽多彩,有的花纹像泉水清漾,似有滴答之声;有的如起伏连绵的山峦,给人以凝重的感觉;有的则像柔姿曼舞的少女,有的像震撼山岳的金刚。而这些纹样又似像非像。木碗一般采用藏漆髹漆,光泽度好,不需要扩张底色而自泛金*色,显示出一-种厚实的原始美。
木碗此外,木碗绝缘性强,耐酸耐碱,耐寒耐热。有些地方的木碗还有男碗和女碗之分,男碗的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口外开,放在桌子上给人一种钟鼎坐地的稳重感,体现了藏族汉子刚直、纯朴的特点;而女碗的碗口和底部的间距较大,形如少女的乳房,光滑如玉,给人一种纤细柔润的质感。
小编感觉蒙古族人最早使用皮碗,后来使用木碗。同时使用长方形的或椭圆形的木碟盛汤,没有筷子而是使用木匙,木匙顶端刻有花纹或马头形图案,再凿一个孔穿绳以便携带。蒙古族的银碗,其实多数是用桦木根剜成,然后镶银。最珍贵的是用有翠色花纹的楠木根剜成的。银碗的外面镂有云纹、犄纹、回纹等。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