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数万小留学生孤悬海外,他们的辛酸与落寞,
TUhjnbcbe - 2023/7/14 22:20:00
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520/4176397.html

文/魔斯妈妈

樊登说,这世界上有三类问题。第一类,简单问题,比如如何抛出曲线球;第二类,复杂问题,比如人类登月;第三类,还有比登月更难的问题吗?那就是教育孩子的问题。

最近关于疫情中小留学生滞留海外无法回国的信息引发热议。我想说,家有小留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超越这三种,更艰难、更辛酸,更充满挑战的教育问题。

先来看看这些小留学生最近都遭遇了什么?

1、数万妈妈,隔着屏幕,熬着时差陪孩子流泪

3月18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学校从3月20日起停课,疫情将至少持续12周。一些寄宿家庭开始明确拒收中国学生。与此同时,很多航空公司取消航班,多国对中国人取消过境转机。而国内的家人又因签证等原因无法飞去陪伴。这些境况让滞留在海外的小留学生越发恐慌。家长们天天隔着屏幕,熬着时差陪孩子流泪。

家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连日来,我们明显感受到西方社会防护意识不强,甚至对带口罩出行都明显排斥。实在是不能放心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就这样孤零零地放在国外。

A同学:“宣布关闭学校后,仅留一周时间给学生缓冲。我感觉整栋宿舍楼只有他一人了。”B同学:“因为有同学出现咳嗽、发烧症状,校方决定隔离几栋宿舍楼。我连夜搬到监护公司安排的寄宿家庭。如果再晚一点,想出来都很难了。”

更让人担心的还不止这些。十几岁的未成年孩子,在毫无监管的情况下回国,甚至要面临转机,同样是巨大的挑战。人身安全问题、感染疫情的隐患无处不在。所以家长呼吁中国*府能组织包机接孩子回国,并明确表示愿意支付所有费用,也愿意配合中国*府的防疫措施。

但是没想到,这样的消息一传出,引发了很多国民的抵触心理。网上出现很多抨击留学生的舆论,有人说他们是“千里投*”。

而另一方面,留学生妈妈群体对此愤愤不平。有的霸气回应:“你们这些打着爱国的网友,请不要再对留学生进行攻击,你们就是仇富。”

留学生也觉得很寒心。他们说早前国内疫情严重时,各地留学生都纷纷组织捐款,购买口罩等医疗物资。才短短数日,就被淡忘了。甚至有人自嘲说:“新冠疫情中国打了上半场,欧美打了下半场,而留学生们打了全场。”

是啊,都还是些孩子,为什么要这么攻击他们呢?世界上所有的冲突,都来自于不了解。

2、看起来光鲜的小留学生,成长中却饱含寂寞、辛酸和迷惘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数万名10-17岁的小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其中英国最多,大约有1.5万名,美国、加拿大、澳洲还有其他欧洲国家也有很多中国的小留学生。

年,我带儿子在美国游学,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小留学生。前阵子刚好看了樊登拍摄的小留学生纪录片《世界的孩子》,颇有感慨。当你真正走近这些孩子时才会发现,原来想象中的那些光鲜的留学生活,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几乎每个人说起成长历程,都是一把辛酸泪。

(1)不得不重视的安全问题

英特尔前董事总经理、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白宫特别助理*征宇谈起他留学美国的经历时,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刚到美国时,有一天晚上和母亲一起去洛杉矶市中心给父亲送晚餐。夜晚走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街道上,竟然没有任何人,安静得有点让人心慌。

这时,一个五星级酒店里走出一对漂亮男女,穿着礼服,像是刚刚参加了一个晚会。*征宇说,终于看到有人影了,当时他感觉到一些安全感。但是下一秒钟,一辆车子开过,紧接着听到轮胎急刹车的声音,然后就是几声枪响。那位女士瞬间倒在血泊中,一旁的男士大叫“救命”!吓得当时只有10岁的*征宇拼命地奔跑……

*征宇到美国的第一课就是枪击。

安全问题是这些小留学生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放观整个世界,治安好过中国的地方也没有多少。西方社会,越是大都市,晚上越不安全。一到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待在家中。

所以,国外的寄宿中学会有严格的宵禁时间。比如说,7点半必须返校,不允许学生走夜路。如果需要帮助,会派校园保安接他们返校。学校还专门配备定位APP监测学生的位置。如果学生未经允许随意外出,会被禁足或者关禁闭,甚至记过。有些学校两次记过,就直接开除了。

这些严格的措施,一方面说明美国学校对学生安全很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安全问题的确很严重。

(2)寄宿家庭:好坏全靠碰运气

所有我认识的小留学生家庭都告诉我: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寄宿家庭,太难了!

是的,所有人都这么说。

西方社会近些年单亲、吸*、贫困等问题,本就超出很多国人的想象。虽然监护公司会说,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寄宿家庭背景调查,并针对客户的需求做了足够的筛选与匹配,他们都是有爱心的家庭,有正式的工作,有的是老师等等。但事实上,愿意接受中国孩子进入家庭的人,大多还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因为博爱。

一个孩子一个月包吃包住,-美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算是不错的收入。

对于很多小留学生来说,为了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学会包容,并宽慰自己。食之无味、食不果腹是经常有的事情;他们会害怕住家妈妈不开心,他们得忍受寄宿家庭的各种规矩,他们也得忍受忘记做饭、忘记接送等等意想不到的小状况……因为他们知道换住家更麻烦。能忍就忍吧。

而对于小留学生的父母来说,也必须学会忍受。不仅得忍受对孩子的担心之情,还得忍受来自寄宿家庭各种“莫名其妙”的账单。我的朋友告诉我,元寄宿费看起来不高,但每个月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也不少。一次她女儿过生日,还是和寄宿家庭的女儿一起合过的生日,对方竟然给她寄了美金的账单。

慢慢地,小留学生们也学会了妥协。她们说,只要食物不太差,交通能给予方便,尊重我们的隐私。其它的都能接受。

细细想来,住在别人家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就算是住在国内,住在亲戚家,时间长了,都会生出一些矛盾。更何况居住在国外,文化观念、饮食习惯都完全不同,还恰好碰上青春期。

(3)不可避免的种族文化歧视

在美国,大多数中国孩子还是更愿意和中国孩子交朋友。并不都是因为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是因为美国社会隐藏的种族文化歧视。

表面上看起来,美国的文化极具开放和包容性。成年人的世界也许更懂包容或者伪装。青少年的世界却没有这些。文化的差异,会在这个年龄段造成更大的冲突。

除了文化差异,还有种族的歧视。很多中国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相比较南美洲的移民,东亚移民显然更勤奋一些。但这并不是好事情。在美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哪个学校的中国人多起来,校董会就很容易遭到各种投诉。那些白人的学生家长会认为,这些中国孩子将来会挤占更多的升学指标。

于是迫于各方压力,很多学校往往会减少招收中国学生。

3、在自由与束缚、冲突与妥协中找寻自己,浴火重生

富二代、独生子女、青春期、游戏、恋爱、自由……当这些名词都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美好,只会感受到不安。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青春期是一段充满不确定、自我怀疑和痛苦的时期。十几岁的孩子要在短短几年中,密集的经受身体的变化、心理的冲动、社交的笨拙、外界的评论等等突如其来的压力。青春期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陪伴、理解和关爱。”

而这个时候,孩子们却身在异国他乡,与父母有万里之隔。他们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1)谁说的自由与宽松?

”你以为美国的教育很宽松,但实际上更多时候,各种规矩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美国的高中是走班制。也许你上午跟着12年级在上法语,下午就跟着9年级孩子一起上西班牙语。“”每周都要考试,随堂小测更是家常便饭。“

美国人看重自由,但也更看重契约精神。你不可以抄袭,更不可以作弊。之前一个朋友说起她的孩子,一次课堂小测给同桌看了答案,结果两人都得了0分。并且被警告若再发现一次,将会开除。为了这个零分,这个孩子足足熬了一学期的夜苦学,才把分数追上来。

在美国,学生只有老老实实地遵守学校各种规则,才能保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顺利进行。有很多看起来特别细碎的规定,也必须执行。比如说,不能踩校徽标志、必须穿校服、穿什么鞋子等等。

在寄宿中学,也会有上课到很晚、周六也有课的情况。老师会盯着你写作业,晚上在宿舍自习时不能关门,必须让巡查老师随时能看到你的电脑屏幕。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表明:90%的学生认为,在同样的环境里,按照同样的时间表学校、作息、社交,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学习,会给他们的性格带来重大影响,会改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洞察力。

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

(2)倒逼出极度的自律,否则就是沉沦

那么西方的教育就意味着严苛与束缚吗?肯定不是。

国内很多人印象中的快乐教育,没完没了的假期,多如牛毛的活动也是真的。每天下午3点多就放学。3点-6点,是各种文体、学术社团活动的时间。

西方教育主张自我管理,玩中带学。说白了,就是你玩也得玩好,学也得学好。这是比中国教育更高的要求。

你可以只玩不学,没人盯着你一定要写作业,但是你必须要对结果负责。你想白天多玩一点,那你就必须有熬夜写作业的准备,否则将会面临责罚,甚至退学。

所以,对于很多习惯了父母管束的中国孩子来说,海外留学最大的难题就是,要抵御自由、宽松的教育模式带来的种种诱惑。那些都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

年,中国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章鑫磊因校园欺凌在美国分别被判处13年、10年、6年监禁。事后,翟云瑶在悔过书中写道:

“父母把我送到美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过上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让我一下子适应不来。在中国,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到美国,我变得孤独、迷失。我不想告诉父母我真实的感受,不想让她们担心。我想,是失控的情绪导致我伤害了别人。”

像翟云瑶这样的孤独、迷失、甚至失控,在小留学生中并不少见。在异国他乡,没有特权,只有规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直接遣送回国。很多孩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样的生活逼迫着每一个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浴火重生,要么堕落沉沦。

4、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

很多人会说,这么小出国读书的,肯定是在国内父母管不住了,都没学上了,才会送出国。我不否认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看到,更多的孩子还是冲着西方的教育理念去的。

我的先生是在美国读完博士,做了博士后,又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决定回国的。很早之前,我跟他对于“文化差异”这个问题有过争论。我非常清晰地记得他跟我讲:西方文明的核心是海洋文明。相比较中国的内陆文明更加包容,懂得博采众长。现代文明中的平等、人权、自由、博爱都来自西方文明。

这些年来,不论我接触西方教育,还是出国旅游,还是读欧洲历史,我都带着这个话题在寻找答案。

不得不承认,西方教育中强调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对体育和艺术的推崇,都让教育变得更多元,更适合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

相比较国内单一的看成绩排名,西方的教育更看重:这个人将会成为未来社会中优秀的一员吗?他会不会有特别的创造?他能不能帮助更多的人?

不得不承认,西方世界最早建立了现代大学体系,这决定了不论从学术研究体系的成熟度上讲,还是从研究课题的价值上讲,都更胜一筹。

关于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在模式和理念的差异,我将在文章中引用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中国越来越强大了,越来越开放了。国民的心态也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才能跟上这个时代。

就像这群小留学生,纵然在国外经历了种种困顿和辛酸,他们还是会感慨:应该出来走走。见识过更大的世界,才能越发了解我是谁?我能怎样?我如何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了解世界的人。

5、争论漩涡:这些小留学生未来会“认祖归宗”吗?

网上针对这次小留学生归国的问题,一片谩骂。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网民认为这些孩子都是替别国培养的。这么小就出去,缺少中国文化的熏陶,未来不会再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不帮也罢!

虽然,我一直对“在青春期就把孩子送出国”持保留意见,但是我依然没想到社会阶层分化得竟如此严重。

有这样两组数据:从到年底,我国各类出国人员累计达.32万人,.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54.45万人,比10年前翻了近4倍。但与此同时,年有近80%的留学生学成后选择回国就业。

近几年,归国潮现象更加明显。中国经济的崛起,让很多海外的中国人看到了机会。他们在西方学习时,接受的教育理念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更多的人。他们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樊登在《世界的孩子》这部纪录片里采访了很多小留学生。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留学的社会意义。联想到现在很多名企会优先招聘海外名校毕业生,我想这些公司看重的应该就是海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样的一拨人回到中国,一定会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

其实,又岂止是中国本国的建设需要他们呢?中国的文化输出同样需要他们。

有人说,真正在美国的华人精英,其实并不追求”融入“美国社会。他们追求的是“融合”。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化一样可以融合进美国的多元文化中,成为那独特的一抹色彩。

现在不少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会把中国的茶艺、服饰、哲学等等中国元素带到美国,一边做更深入的研究,一边在美国传播。这不仅没有制约孩子在美国的成长,反而让这些孩子更加有特色,更加受名校的青睐。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呢?

写在最后:我们不用纠结这些小留学生们未来会不会回国。马太效应早已经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未来中国强大了,一定会吸引全世界优秀的人才,也一定会吸引这些骨子里本就流淌着中国血液的优秀学子。

这些小留学生们的海外生活并不容易。我们应该对那些鲜为人知的辛酸与磨难给予理解和关怀。我们应该是用一颗更包容、更大气、更博爱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更努力地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才是大国子民该有的风范!

我是魔斯妈妈,俩宝妈。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万小留学生孤悬海外,他们的辛酸与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