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为日常所需,更是民众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代民众己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养生理论与方法,世代沿袭。尤其是明代,饮食养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普及。
饮食养生从上古时期的萌芽、秦汉时期的初显端倪、到了隋唐不断发展和完善、宋朝和元朝不断地丰富,至明代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多样化方法,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与传播。不仅医家、道家对饮食养生相当重视,许多文人的著作中也涉及到饮食养生内容。
明代饮食养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背景
明代通过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和减轻赋役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农民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与明朝初年相比,到永乐年间已经是“宇内富庶,赋入盈羡……至红腐不可食。”到了明朝中期,工农业继续发展,至嘉靖,万历年间达到很高水平。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饮食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在明代,人们的经商意识空前活跃,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以徽州府为例,当时“农十之三,贾七焉”,并且行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甚至到海外经商。”商业经济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开始追求自身的享受。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食养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食疗食养方面的著作和资料大量涌现。
明朝的造船业水平很高,这也为远洋航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远洋的成功又促进了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明代在同众多国家的交往中,把国外很多药材带入中国,扩大了中药材的种类,特别是一些珍贵的药材,如乳香……象牙、硫磺以及大枫子等药源源不断地输入,方便了疾病的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
2.文化背景
长久以来,道家思想对民族文化,社会民俗以及传统哲学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而道家追求长生的养生理念更是中医养生思想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明代的《活人心法》(14世纪末)、《卫生易简方》等也都体现出了浓厚的道教色彩:道教中大量的养生方亦是方剂学有益的补充,如高濂崇尚道教,自号瑞南道人,其所创养生食疗方亦受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
再如李时珍的医药文化养生也是顺乎道家的天然养生法。从隋朝开始,佛教在中国进入到鼎盛时期。各宗派禅观争奇斗艳,形成了九大主要的派别,其中规模体系最大的当属智领创办的天台宗派的止观学体系,对佛家养生流派的影响也最大。佛家修炼养生的目的与道家在祛病健身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与道家的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却截然不同。
在南北朝以后,出现书释道三家兼容现象,佛家养生学说在向其包容渗透的同时,也吸收了和借鉴了别派的一些经验。从整体上来看,唐朝时期的佛教养生思想已经十分成熟,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明代商业发展,交通便利,使得中朝、中日以及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这种与域外的交流活动对药物学和饮食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扩大了药物和食物的种类,也使医家的养生思想受到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
如郑和下西洋,使地理探索的机会成为扩大食谱和药谱的另一种方式,为养生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不只因为郑和本身带回了很多米、谷、豆类食物,还因为进一步打通了中国和外界的通道,从而使得更多的食物和药物传入中国,象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番茄、辣椒等食物都是在明代传入的。
救荒类本草的产生,与食物种类和来源的扩大也是互为因果的。人们在寻求食物充饥救灾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可食植物的种类。一些食物原本只是用来充饥,但是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的食品,甚至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如《救荒本草》中所载筒篙,就是在近些年方成为家常菜的。
明代饮食养生的特点
1.士大夫以撰写饮食养生论著为时尚
明朝商品经济十分发达,货物的种类十分丰富,在日常的消费品中,谷布丝棉、盐糖茶洒的比例不断上升。商品交易也不再局限于地方市场,而是向跨区域市场以及海外市场扩展,人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