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青铜器到陶瓷器,考究夏朝的饮食器具
TUhjnbcbe - 2023/6/6 21:09:00
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夏代的饮食器具已经开始出现青铜器,但发现的数量不多,传说夏禹铸九鼎,史料中更有夏禹之子夏启炼铜的记载。这说明我国的饮食器具有了新的进步,打破了原始时期单一化的格局。

由于夏代的青铜器处于一个初创阶段,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仍然以陶质为主。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地域分布和夏代版图相符合,二里头文化的碳14年代测定都在夏纪年的范围之中,这导致许多学者共同确定的以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共识。

考古工作者曾在堰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说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有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夏代开始出现了礼器和兵器两大类青铜器,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当然,一开始的青铜饮食器具并非就是礼器,随着礼仪制度的形成,有些诸如鼎、鬲、簋、盂、爵等就成了供奉祖先和祭祀的礼器。

在二里头第三期的文化层中,出土一件青铜爵,前有窄流,后有尖尾,细腰平底,三足短小,一侧有錾。此后又陆续发现几件青铜爵,形制基本相同,作为一种饮酒器。还发现有青铜刀,为进食器。夏代的饮食器具除了少量的青铜器以外,仍然以陶器为主,中原地区以二里头文化为例。该文化发现的主要遗址有陕县七里铺,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偃师高崖、渑池鹿寺、临汝煤山、郑州上街等。

夏朝青铜爵

二里头文化的陶质饮食器具有一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器物组合。炊煮器有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盛食器有深腹盆、三足盘平底盆、豆,贮藏器有小口高领罐、瓮、缸,酒器有澄滤器、觚、爵、盂。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的陶器多为深褐色,陶胎较薄,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第二期的磨光黑陶减少。第三、四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磨光黑陶更少。

北方草原地区夏代的遗址,主要发现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第二至四阶段,和分布于东南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后者以敖汉旗大甸子遗址为代表。饮食器具主要是陶器,从用途上分炊煮器、贮藏器、盛食器、进食器、饮用器等。其中,饮用器包括酒器。朱开沟文化第二阶段遗址相当于夏代早期。陶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褐陶、夹砂褐陶、泥质黑陶五种陶系,灰陶占多数,轮制技术已运用到陶器的制作中。

炊煮器有鬲、甌、學。鬲分多种型式,多侈口,方唇或圆唇,下附三个大袋足。學分敛口和卷沿敞口盆形两种,腹部圆鼓,下附三袋足。甌为敛口,圜底,大袋足。贮藏器有罐,以小口矮领广肩鼓腹为多,还有单耳和双耳罐,有的罐因器形小可能作食器。盛食器有豆、簋。豆盘加深,圈足变矮。进食器有骨匕,用骨片磨成,两边刃,前有尖锋。酒器有盂、尊。盂的口部微敛,厚唇,三袋足。尊为大口,肩部外突。

朱开沟文化第三阶段遗址相当于夏代中期。陶器以灰陶为大宗,泥质灰陶的数量增多,褐陶的数量增加,黑陶减少,轮制的陶器比例上升。炊煮器有鬲、甌。鬲分圆唇直领、圆唇侈口高领、方唇高领、卷沿、单把、方唇矮领等多种类型,下附三个大袋足。甑分敛口和卷沿敞口盆形两种,三袋足。贮藏器有罐、瓮、壶。罐分小口矮领广肩鼓腹平底、带钮、双耳等,鼓腹,平底,器形小者可作食器。

夏瓮

瓮为敛口,弧腹,三个小袋足。盛食器有豆、簋。豆盘继续加深,出现了高圈足圜底盘形豆。进食器有骨匕,用骨片或肋骨制成,前锋呈圆弧状,有的后端钻孔。酒器有盂、尊。盂口微敛,带流,足尖增高。朱开沟文化第四阶段遗址相当于夏代晚期。陶器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褐陶、夹砂褐陶四种陶系,灰陶数量有所减少,褐陶数量继续增加,轮制陶器的比例仍在上升。

饮食器具与第三阶段相似,卷沿鬲比较普遍,盆形甌的数量增多,三足瓮呈卵形,单耳罐和双耳罐的数量减少,豆为碗形豆,盂的足尖继续增高。大甸子遗址和墓葬出土饮食器具主要为陶器,还有石器、骨器、漆木器、编织器等。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陶胎多呈褐色或红褐色。大部分陶器为手制,以泥条盘筑成器壁,并有轮修痕迹,鬲、鬻的空足部分为模制。炊煮器有鬲、甌、鼎。鬲型形式多样,分长简鬲、鼓腹鬲、短筒腹鬲。

甑为细腰,深袋部接锥形实足。鼎的形状也很多,有钵形、尊形、罐形等,底下附三足。贮藏器为器形较大的罐,多数侈口,带领,鼓腹,平底或圈足。盛食器有簋、豆、钵、筒形竹箪。簋为侈唇,腹壁圆曲,圈足。豆为浅盘,高柄,圈足。钵分敞口、直口、敛口三种,小平底。筒形竹箪呈圆简状,用竹质篾条编织,器口涂一匝漆膜。饮用器有杯,为敛口,弧腹,平底,一侧附长柄。进食器有骨匕,用动物肢骨的长骨磨制而成,前端呈圆弧状,后端钻孔,最长达30厘米。酒器有鬻、盂、爵、尊、木胎觚形器。

鬻体瘦长,上部为上大下小的筒形腹腔,下部为三个细瘦的空足组合而成,口沿一侧有流,另一侧有把手。盂的器口微敛,口下有管状流,另一侧腹部有桥形把手,束腰三袋足。爵的口、流多样,腰间附把手,束腰,腹部细长,圜底下附三个锥形足。尊为敞口,侈唇,筒形深腹,腹壁折收呈小平底。觚形器口呈喇叭状,细腰,中空,圈足,为木胎漆器。盛水或盛酒的器具有壶,以腹的高矮分两型。

夏觚

饮食器具的社会功能主要反映在人生礼俗、人际关系、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方面,夏代的饮食器具在部分人生礼俗和祭祀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如葬俗、随葬品、祭祀品等。这一时期,墓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遍出现殉人、殉羊、殉猪、殉狗的现象,随葬的陶器多为饮食器具,甚至把饮食器具制作成崇拜物。在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墓葬,分为小型墓葬和无墓圹两种。

小型墓为长方形竖穴墓,死者多仰身直肢,随葬品少者一至二件,多者十余件。器物组合多为实用的陶制饮食器具,如鼎、罐、深腹盆、瓮、觚、爵、盂等。无墓圹多见在灰坑和灰层中埋葬,死者有仰身、俯身、直肢屈肢、蹲坐式、身首异处等几种,没有随葬品。在河南平顶山墓葬中,发现了陶觚等酒器及陶圈足盘、平底盆等食器,有些陶器上有镂花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饮食器具在葬俗中的作用。

在北方草原地区,朱开沟文化第二阶段遗址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单人葬和男女合葬两种。单人葬为仰身直肢,个别屈肢葬。男女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随葬陶器组合为单把鬲、双耳罐、单耳罐、豆、盂、壶等。一般放置在墓主人头骨两侧和脚下,各墓随葬品的多寡不一,代表了墓主身份的高低。

另有瓮棺葬埋葬儿童,葬具以实用的三足瓮为主,以两个三足瓮口对口套合,也有三足瓮与敛口甌、學套合。朱开沟文化第三阶段遗址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坑较深。单人葬多仰身直肢。男女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屈,面向男子。大型墓为多人合葬,有的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在其左右熟土二层台上或脚下葬少年女性,侧身屈肢,面向中间。这显然是殉人现象,墓主人为家庭长或奴隶主,陪葬者为家庭成员或奴婢。

随葬陶器的器物组合为单把鬲、单耳罐、双耳罐、盂、豆、壶,这些器物有增有减,还新出现高领罐、大口尊、簋、双大耳罐。高领罐和豆,在大型墓中成对出土,是否可以说这两种陶器是最初的礼器?墓内随葬品的多少由墓主人身份而定,如第三〇二四号墓,为三人合葬,成年男性居中,成年女性居左,侧身屈肢,面向男性,在男性右侧二层台上偏下部有一少年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当为殉葬人。

双耳罐

墓坑左侧随葬豆、单把鬲、大口尊、高领罐各一件。墓坑东南角随葬猪下颌骨、羊下颌骨各六对,野兽下颌骨八对。根据墓葬结构、殉人现象、殉牲数量和随葬品看,墓主人为奴隶主阶层。儿童瓮棺葬的葬具除三足瓮、鬲、甌外,出现了实用的砂质薄胎蛇纹鬲、带钮罐。朱开沟文化第四阶段遗址墓葬分大、小两类,墓坑较深,大型墓多数深而窄,多为仰身直肢葬。

合葬墓和殉人墓同第三阶段,大型墓多无随葬品,只有少数墓葬有陶器装饰品和工具。如第六〇一一号墓,为成年女性二人合葬,仰身直肢。墓坑东侧壁上有壁龛,内置陶盂一件、双耳罐两件。小型墓葬随葬陶器组合为单把鬲、单耳罐、盂、豆、壶和大口尊,新出现花边口罐,随葬陶器远不及第三阶段丰富。说明到夏代晚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没有更多的饮食器具和家畜随葬。

儿童瓮棺葬的葬具为顱和带钮罐。内蒙古准格尔旗高家坪遗址

晚期遗存中发现有灰坑葬人现象,第八号灰坑内近底部发现有骨架一具,并有少量的陶器随葬,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祭祀礼仪。内蒙古准格尔旗南壕遗址夏阶段遗存出土一件陶壶,颈部如男性生殖器,具有对男性崇拜之意。大甸子墓葬均为长方形竖井土圹墓,其中骨骼可辨头向的都是西北,有的墓葬有殉猪、狗现象,并依据墓葬规模分大、中、小三类。

大型墓多数有葬具和壁龛,随葬品丰富。中型墓有部分无葬具,其他的葬具有木构、土坯垒砌、生土二层台代替、侧壁浅洞代替。随葬品有多寡之分。小型墓的葬具有木构和以生土二层台代替,大多无葬具,有一半没有随葬陶器。大、中、小型墓,代表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葬式以侧身直肢居多,男性向右,女性向左,仰身直肢者占少数。多数为单人墓,也有少数成年与儿童的合葬墓,没有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儿童单人葬占有一定比例。

墓中的随葬品以陶器最多,分实用器和明器两类,明器也是仿照实用器制作。除无随葬陶器的墓葬外,墓中少者一件,多者达十二件,以随葬二至三件陶器的墓葬最多。器类有鬲、盂、爵、鼎、罐、尊、壶盂、钵、簋、豆等。鬲、罐为最普遍的随葬品。在随葬的陶器中,有部分彩绘陶器,在器表绘形似动物面目、徽帜图案、几何纹等,表明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们对礼仪的追求。

三足陶盂

这种陶器是在烧制后再绘彩,彩色极易脱落,没有实用价值,只能专门用来作祭祀品。器形有鬲、带盖罐、长筒罐、盂鼎等,是上层社会的人们举行礼仪活动的专用品。在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乡萧杖子村南山坡前,发现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祭祀遗迹,为石筑构成,南低北高,北端有一平土台,东西向石墙八道,南北向石墙四道。

在遗迹内采集到夹砂红褐陶獻、夹砂绳纹灰陶鬲、夹砂绳纹灰陶罐的残片。在遗址的西北处山上,发现一敞口向西呈“M”形石围墙。

在遗址东北处有不规则的圆形祭坛,由砂粒堆积而成。祭祀遗迹内伴存的陶器,应为祭器。另外,在一些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环壕底部,发现有专门打掉器口或器底的陶器,应该是建造聚落址时举行某种奠基仪式的祭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类型,主要继承了与之分布范围相同的红山一小河沿文化系统的陶器,其中,尊和尊形鬲与小河沿类型的同类器物相似,并可从盆、罐上看出它的演变端倪。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鬲又受到朱开沟文化蛇纹鬲的冲击,形成自己特色的鬲。在壶流河流域的夏商文化遗址中,陶器中的鬲、尊、簋,包含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因素。在大甸子墓葬中,同时出土了两套陶器组合,一套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一套为高台山类型中。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类型及彩绘纹饰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氏族,说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习俗仍很浓厚,但有高台山类型的居民与之混居,反映了氏族聚落已逐渐向地缘关系过渡,二者在饮食生活习俗和饮食器具上必有很大的联系。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

《夏朝饮食:初具雏形的饮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青铜器到陶瓷器,考究夏朝的饮食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