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凉面猫耳朵和猴
TUhjnbcbe - 2023/5/11 21:56:00
刘*连看皮肤病好吗 http://m.39.net/pf/a_9364865.html

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隆冬早春,气候寒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热汤面,能增温驱寒,暖人心头。但烈日炎炎的夏天,热汤热面就不太受人欢迎,于是清淡爽口的凉面则搏人青睐。凉面又称冷面,古名“冷淘”。冷淘言其面条煮熟后要用冷水淘凉之意,故名。冷淘起自魏晋,盛于唐宋,唐宫庭中也有此食俗,

《唐六典》载有“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用槐树叶汁调面团作成的凉面)。

凉面

宋林洪《山家清供》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均有冷淘的记载。

清代《帝京岁时记胜》写有:“京师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过水面也……爽口适宜,天下无比也。”

可见当时京城中食用凉面已很普遍,时至今日,每至夏日,各地凉面纷纷应市,实为群众普遍喜食的面条品种。

凉面品种

凉面的品种很多,有不带浇头的素凉面,如麻酱凉面,带浇头的花色凉面,如肉丝、鸡丝凉面等。用荞麦面可以加工成一种杂粮面条荞面饴馅,冷吃者称凉饴馅。用米面加工的米粉面条,南方各省称米线、米粉、沙河粉。陕西称米面皮子。还有用麦面加工的称面皮(皮子),这些都是面条品种的分支。凉面一般用凉水(自来水)过凉,往往不符合卫生要求,最好用冷开水,但水量少者不能达到“凉”的要求。故有些地区改用电扇扇凉,称“扇凉面”,扇凉后再拌以芝麻油,然后加调味食用,质量较高。有的还将生面条上笼蒸熟(不下水煮),再扇凉后便用,称“蒸拌凉面”,此面既符合卫生要求,也有一定的风味特点。

蒸拌凉面

猫耳朵、猴耳朵浙江杭州有一种面点名叫“猫耳朵”,陕西西安有一种面称“猴耳朵”,其制法和形状大同小异,但绝非巧合。因二者均据形定名,两种面的造型酷似猫、猴的耳朵之故!猫耳朵足杭州名点之一,江、浙一带远近闻名,由于此面点独具一格,别有风味,且色味俱佳。人们赞扬它是:“食罢不肯休,回味三日鲜”。猫耳朵的制法是:精粉加凉水和成面团,搓成圆形长条,用刀切成骰子状小丁,撒上干面粉,每个面丁用大拇指向前推擦成猫耳朵形凹状面片。锅内将鸡汁清汤煮沸,投入加工好的火腿丁、鸡脯肉丁、千贝、虾仁、香菇等辅料稍烧,然后加入猫耳朵面略煮片刻,待面浮起,入猪油、食盐、味精等调料出锅,盛入碗内淋上鸡油即成。

猫耳朵

猴耳朵面系西安名食,制法是:优质面粉掺入凉水和少量食盐,经反复揉搓制成面团,再搓成比筷子略粗的圆形面条,并抹上香油,防止干硬。制作时左手拿面条,右手食指、拇指配合,先摘成小丁顺手捏成猴耳状面片,投入开水锅中煮熟,捞入碗中,浇上臊子,自调盐、醋、酱油,即可食用。二面条均有成形美观,易于成熟、筋韧滑爽、味美可口的特点。

陕西城乡人民一年四季爱食的汤面,名叫棋花面,此面系大众化家常面食,制作简易,经济实惠,荤素咸宜。由于宽汤大煮,食之能驱寒增温,最宜冬季食用。棋花面与我国古代的棋子面一脉相承,制法大同小异。棋子面最早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东京梦华录》,明《多能鄙事》中均有记载。南宋京城临安的棋子面品种很多,吴自枚所着《梦粱录》,记有三鲜棋子、虾缲棋子、虾鱼棋子、鸡丝棋子、七宝棋子等品种,可见此一面食当时已很流行。

汤面

陕西棋花面的制作是这样:先将面粉调制成团,稍饧后用杆杖擀成大面片,再切成如棋子大小呈棱形的小面片儿,撒上干面摊开备用。然后将锅中水烧开,入面片煮,煮法与下面条同。当面片煮七、八熟时,加入辅料和调味品,主辅料全都煮熟,即可舀入碗中食用。此面的轴料很广泛,一般用猪肉、鸡蛋、豆腐、粉条、*花、木耳、肯菜等。调味品有食油、精盐、昧精等。食用时还可根据各自爱好添加香醋、油辣椒。

陕西岐山臊子面陕西的臊子面品种繁多,有机制面、手工面,有荤的素的,汤臊子和干臊子面等。但最着名的要数岐山臊子面。该县的臊子面简称岐山面,因选料讲究,制作精良,汤好味香而闻名全省,在陇东一带也有相当影响。岐山面有面条细薄,筋韧滑爽,辅料多样,酸辣利口的特点。此面系热汤面,汤多面少,油大味香,成品有红、白、*、绿诸色,悦目美观,诱人食欲。且四季咸宜,冬季尤佳。

臊子面

制作岐山面的面条质量要求较高,要选用优质面粉,稍加碱面和成面团,然后擀成薄面片,用刀切成面条。臊子的主要原料有猪肉、*花菜、黑木耳、鸡蛋、豆腐。调昧品以食盐、食醋、酱油、辣面为主。制法是:猪肉切小片入油锅煸透,加入姜米、调和面;其他调味品和少量清水,制成臊子。用*花、木耳、豆腐煸炒后加工成“底菜”。再用猪骨加香醋熬成鲜汤,鸡蛋摊皮切成棱形片入汤锅。食用时将面条煮熟盛入碗内,先舀上底菜,再加入臊子,浇上酸汤,这样,一碗色泽红艳,酸辣可口的臊子面即已做成。山东的“大面”和小面山东有两种全省闻名的面条,一名“福山大面”,一谓“蓬莱小面”。名称一大一小,却各具特色,无大小、高下之分。福山大面的制面方法与北京抻龙须面基本相同,属大把拉面,一次可抻拉二公斤左右。面点厨师将面团反复揉搓,通过摔打、溜条,可抻拉出带子条、灯草皮、扁条、韭菜叶、绿豆条、匀条、细条、一窝丝等不同形状的品种。蓬莱小面与小把拉面相似,每次只拉一公斤左右,一般七、八扣成形,顷刻即解拉出细如粉条的面条。

两种面条的浇头也有差异。福山大面用鱼肉、猪肉和各种辅、调料,可制成炸酱、温卤、大卤、干拌、热汤、烩勺等多种品种。蓬菜小面则利用当地近海的地理优势,使用海鲜制卤。如用海产名贵鱼加吉鱼(真鲷)为主,加入肉丁、葱、姜、花椒水和蛋花等,制成大卤,浇在面条中,口味特别鲜香。食用时还备有多种小碟如:韭*、香椿、葱丝、蒜泥等。使用的餐具也较小巧,更显出食面时的高雅情景。总之,两面相比福山大面显得粗犷实惠、品种多样。蓬菜小面则以细致精巧见长。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凉面猫耳朵和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