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准确掌握"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北京三所语言院校的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和整体评价、对具体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和实践程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可和学习意愿、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提出加强"0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0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语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并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继承上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期待,正确引导他们了解、学习、认同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年开始,各大高校正式迎来了首批“0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改革显著上升的丰裕时期,也恰逢互联网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给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变化。“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彰显出新的特征。准确掌握这一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尤其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状况,对高校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以北京三所语言院校的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研于年3月至8月期间开展,共发放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在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中,男性共人,占比30.3%;女性共人,占比69.7%。在学科分布上,外国语言文学人数最多,占比62%,接下来依次是工商管理(14%)、新闻传播学(10%)、旅游管理(9%)等。根据调研目标,问卷调查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内容:收集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和整体评价;学生对具体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和实践程度;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可和学习意愿;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问卷调查发现:“0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存在着概念模糊和认识不足的问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哪些内容”,不足10%的学生有“很清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当问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有41%的学生回答“比较”,有34%的学生回答“一般”,而只有20%的学生回答“非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你感兴趣的有哪些”中,学生选项并没有局限于某类传统文化,呈现出广泛但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选中率最多的是“饮食文化”(68%),各有55%和52%的学生分别选择“传统服饰”和“音乐乐器”。除了以上3个选项的选中率大于50%,其余的(如神话传说、节日风俗、经典文献等)选中率较低。
当被问及“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将近半数的学生选择“有重要作用”,45%的学生选择“有一定的作用”,这表明大多数“00后”大学生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问题上,表现出积极乐观心态的“00后”大学生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9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其中,有46%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将会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融合”,4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在“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原因”题项中,59%的学生认为是“社会本身缺乏一种文化氛围与宣传”,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是“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46%的学生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28%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杂难懂,缺乏吸引力”。在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发展困境。
2.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实践
本次调研不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00后”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而且针对他们对不同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践行情况进行了测量。从问卷反映的情况看,“00后”大学生对“思想精神”“经典名著”“节日习俗”“文化艺术”等内容掌握水平不容乐观且参差不齐。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精神”方面,只有15%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的观点。46%的学生都回答“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全描述”,有30%的学生选择“只知道其中一家或两家”;在对所列举的儒家文化中心思想的了解程度调查中,选择“仁”的比例最高(78%),其次是“礼”(68%)和“孝”(62%)。相对而言,选择“信”“智”“忠”“文”“博”等儒家思想核心的人数相对较少,选中比例均低于35%。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状况并不理想。对于“四书五经”,表示“有一些了解,但不确切”和“完全不清楚”的学生超过一半。约40%的学生清楚“四书五经”的具体所指;关于看过几部四大名著,大部分学生只是看过,而全部阅读过的人数比较少(20%),将近50%的学生选择“读过两三部”,26%的学生选择“只读过一部”。以上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0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著作的阅读面临着不断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对待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态度与参与程度上,高达7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大多数人做了也跟着照做”,只有12%的学生表示“全部都很了解,一直遵守着节日的习俗”。有13%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了解,如果不被要求不会主动参与”或“不清楚,过节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进一步探究“00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程度,本次调研以端午节为实例,设置了“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一题。调研结果显示:90%的学生选择了“吃粽子”、75%的学生选择了“划龙舟”,说明这两项节日习俗具有较高的知晓率。相比较,“饮雄*酒”“挂香囊”“画额”“斗草”等端午习俗并没有被广泛地识别出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被当代年轻人所推崇,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逐渐在他们的意识里变得模糊。
对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超过70%的学生表示“能感受到部分书画的美,但是不少作品看不懂”。有19%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了解,只知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仅有7%的学生能鉴别出流派和历史;传统戏曲艺术对“00后”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喜爱程度也偏低。有68%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了解”,18%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只有4%的学生选择“十分喜欢”,近10%的学生选择“实在没有兴趣”。可见,“0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接受现状不容乐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和学习意向
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00后”大学生普遍肯定了其在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上的积极作用。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选择“传承中华文明”的比例最高,为71%;其后依次是“增强民族凝聚力”(66%)和“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59%)。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的选择率依次为陶冶情操、修养身心(63%),培养爱国之心、增强爱国意识(58%),扩展自己的知识面(46%)。
对于“是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0%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学习,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被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里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大多数“00后”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有效实现途径,其中48%的学生表示“有必要”,32%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从以上数据来看,“00后”大学生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有着更多的需求和期待。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学能力较高,在接触和获取相关知识时,对渠道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主要通过传统的正规途径,其中将近70%的学生是从书籍资料上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其后依次是博物馆(49%)、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47%)以及旅游(38%)。此外,“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途径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新媒体的使用人数占有重要的比例,选择社交媒体和网站的学生分别占48%和29%。虽然传统媒介在文化灌输过程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但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容忽视。
对“0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评价
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0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和秉承呈现出淡化趋势。他们有着鲜明的文化态度和评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上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是“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存在深度浅、范围窄等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他们只是对某些有形的、相对流传较广的文化表现形式的认可度较高,呈现出浓厚的兴趣。二是“00后”大学生普遍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和时代价值,这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与此不协调的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却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认知与践行存在脱节现象。三是“00后”大学生具有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他们接触文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其中高校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加强“0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围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1.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改革,重视课堂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和渗透
我国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所创建的良好文化学习氛围是其他场所不可比拟的。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使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为大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平台。一是完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与必修课,使学生有机会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给予大学生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并开展研讨,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外语教学为例,其课堂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所学语言了解其国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这给强化文化差异意识和解读本国传统文化精髓提供了契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通过突出中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提高跨文化交际与语言学习的效果,潜移默化地推动大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与时俱进,创新传播途径,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能单纯依靠课程来实现,需要进一步寻找“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在“00后”成长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社会背景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大爆炸,使得他们成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移动终端的忠实拥趸。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传播快速性、广泛性、个性化和交互性等方面,这大大提升了“00后”的信息接受能力,使他们能在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参与到相关内容创作中。基于此,高校要掌握新形势下大学生对网络和信息的要求,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获取的网络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增设相关网络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直观生动地感受到文化魅力;另一方面,由教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