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者论文王东杰气质为何不恶颜元的身体经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26358.html

气质为何不恶:颜元的身体经验与思想建构

王东杰

在由朱熹总结完成的理学思想体系中,理和气是不离不杂的二元一体:从“禀赋”角度看,理不离气,否则即无“挂搭处”;若就“本原”说,则理为根本,又在气先。理在气中即是性,是谓“义理之性”;然而既落在气中,便不能不受气禀拘束,产生“昏明开塞、刚柔强弱”之别,是为“气质之性”。本然之性为人所独有,浑然天理,纯善无恶;气质之性则人、物同具,被视作恶的来源。不过,人虽有智愚不同,却终不碍其本性之善,只要肯“变化气质”,即可直追圣贤。

明代中叶以后,理在气先的理论框架受到质疑,气质之性愈发为人看重。有学者将这种思想称为“气本论”,视为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并列的一种思潮。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第一,“气质亦不得谓不是性,气质亦性分中所应有”;第二,“义理是气质之本然,而并不是性的另一个部分”;第三,“变化气质是像将稻子变成麦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经过这番辨析,气质遂从“消极、负面”、有待“转化、超越”之物,变为“积极、正面”的。

气质之性和本然之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恶”的出处问题:如果人是禀天理而生,天理又只是浑然一善,那恶究竟从何而来?便不得不归咎于气的影响,而气质又不能不是第二位的。由此,气质之性的提出,正是为了维护和弥缝孟子的性善论;但这一提法又不能不令人想到荀子的性恶主张。钱大昕就指出,宋儒将义理、气质并列,实际是兼取孟、荀;变化气质云云,更是“暗用荀子化性之说”。因此,对气质之性的肯定,必然关系到对人本性善恶的估计。

对此,气本论者的看法也不一致。他们中多数人仍持性善立场。刘宗周、*宗羲等就持此立场。但亦有思想家持不同意见,比如气本论思潮的开创者王廷相。另一位明中期思想家许诰认为,性只是“浑然在中,未有善恶可分”,所谓善恶,只是在“性”发而为“情”后才有;甚至“情”本身亦不可言善恶,只有当其发动而产生“中节”与否的问题时,才有善恶可说。这些情况都表明,气质的本原性和气质的善与恶,乃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亦是承此思潮兴起的一位。之前学界总是聚焦于他对实践实行的强调,对他气质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