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两代,共同成长
培养6-18岁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
让普通的孩子优质化,让优秀的孩子卓越化
“英国这地方就长草!”一口东北话的中餐馆老板娘对我说,“在这儿吃的蔬菜要么从法国进口,要么从西班牙进口。”另一家中餐馆的餐后水果是西瓜,口味挺甜,深受大家喜欢。我问老板这西瓜是从祖国运来的吗?老板笑着说那太远了,是从西班牙运来的。的确,在英国十几天,除了大片大片点缀着少许牛羊静谧可人的绿色草地,似乎不曾看到任何庄稼。唯一一次看到一个温室大棚,里面培育的却是各色玫瑰花,而非蔬菜。英国似乎也没有大片的森林,树木相对较少,跟非洲的稀树草原似的。几乎没见到果树,只在剑桥大学看到一棵孤零零的苹果树(继承了当年砸牛顿的那棵树的基因);在莎翁故居还看到一株桑树,不知道年前的莎翁是否吃过桑葚。然而英国还是有农作物的,主要是燕麦和小麦。既然草原广大,自然少不了牛、羊、猪。在宾馆吃早餐,不外乎黑面包、白面包、牛奶、香肠、培根这几样。我想如果办一个英国农产品博览会,能展出来的恐怕也就这几样了。宾馆的早餐倒也有水果。葡萄很甜,可能来自法国;橙子够酸,或许来自西班牙;香蕉的标签上写着“厄瓜多尔”之类的外文。我相信苹果是英国本地产品,因为其又酸又苦又涩,不青不红不绿,个头很小且长相难看。天天吃这样的早餐,不免感觉乏味。可导游说,人家英国人一天三顿都吃这些呢,即使是女王办的国宴,差不多也是这几样。好在我们中午和晚上的餐食每天调剂,要么中餐,要么自助。但一些孩子仍然感觉不适应,他们说“英国的饭真难吃呀,即使吃中餐,也不是国内那个味道。”我对孩子们说,饮食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跟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习俗有关。英国的农作物不丰富,当地人也只能用这有限的原料来加工食品;中餐馆厨师做的中餐,也要入乡随俗地迎合英国人的口味,从而变成英式中餐。导游还讲过,英国家庭一般不配备油烟机,因为他们极少用油炒或炸,而这样的饮食方式相对健康,所以英国人的平均寿命比较高。
我还给孩子们讲了我女儿那一帮交换生的故事。她们入住美国家庭一年,一开始最不适应的而最后终于习惯的,就是那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西餐。
特别有一个男生,在国内特别爱吃肉,而寄宿家庭却崇尚素食主义,其结果可想而知。就着水煮菜啃面包的艰难日子,那小伙子坚持下来了,现在正在攻读博士。
每当孩子们在餐桌上露出痛苦表情的时候,我就鼓励他们说:如果你现在连吃饭的意志都没有,以后还能干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原剑桥大学教授怀特海先生曾说过,与教育最可比拟的就是动物包括我们人的进食。进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食物装进肚子里,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消化吸收;进食时要对食物有所选择,这是在进行探究和适应;品尝以前不曾吃过的东西,则属于创新和发明。
丁丁老师被山东行知邀请参加英国研学,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个寒假,丁丁老师将再次被邀请参加日本研学。
丁丁老师被孔屏教授和高梦村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他的加入会带给孩子们高幽默感,高知识量,高亲和力!
他的到来将会让我们的研学变得更有趣,更多彩,让孩子在异国他乡,体会到“父亲般”的陪伴和爱护!
联系我们
-(中心座机)
(张老师)
(孔老师)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