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599614.html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突厥语词典》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中原人称馕为“胡饼”,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据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张骞出使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着强烈的影响。
而今天,在库车县还仅存着一个打馕世家,家族7代以打馕为生,相传,康熙皇帝还品尝过他们祖上打的馕饼,并对此赞不绝口;清朝时期的历代库车王,把他们祖上打的馕饼称作“御食”。
前不久,我们来到库车县依西哈拉镇下比加克村采访时,目睹和聆听了打馕世家第六代传承人——热西提·依米提打馕的过程及历史故事。
01
探访打馕村
“要去打馕村,必须要清晨去,那时他们最忙碌,买馕的人也最多。那家世代打馕人就在县委不远,出大门往左拐,过十字路口走上30米远,就可以找到‘库车大馕’的店铺了。”库车县委宣传部外宣办陪同人员说。
当天,太阳还未露出脸,我们就起床来到库车县郊区的依西哈拉镇下比加克村。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个村已经是县城的一个部分了。
这个村的街道和县委门口的街道已连在一起。短短的几步路,我们发现有5家打馕的店铺,此时每家店铺前都围了不少早上买馕的居民。而我们要找的“库车大馕”店前居民更多,买馕的居民竟然排起队,店家主人忙得不可开交。
随行的翻译告诉我们,你看那个蹲在打馕坑上最忙的就是热西提·依米提。只见他飞速地将面团盖在一个很大的模具上,两手用力拍打着,模具在他双手间快速旋转,很快一个像车轮的大馕便完成了。
接下来,热西提·依米提两手托起大馕迅速弯腰将修长的两臂伸进馕坑,然后双手用力把大馕死死贴在了馕坑滚烫的墙壁上。大约不到十分钟,一个香喷喷的大馕便出炉了。
翻译向热西提·依米提说明我们的来意,他就让自己的儿子顶上自己的位置。从打馕坑上跳下来,他用挂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满脸高兴地说:“每天这个时候最忙,儿子忙不过来,我得亲自上阵才行……”
别看50岁的热西提·依米提身体较瘦,但却很健壮。他说,每天打馕要用12袋面粉,凌晨4点起床,他一个人能和5袋面,其余的有儿子来做。打馕是个技术活,从和面到馕熟出炉,要经过好几道工序。
说起村里打馕的村民,热西提·依米提告诉我们,5年前,村里才有20多户打馕的,到今天已经发展到30多户多人打馕了。因为比加克村打馕人打出的大馕香脆好吃,是远近闻名的,所以就给车轮大馕起名叫“比加克馕”。
“我从年开始收徒弟的,至今已有80多名徒弟,他们遍及全疆,有的在内地大城市打馕,生意做得都很红火。因为我家七代打馕,年,我家的大馕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却成为全县唯一打馕传承人。”热西提·依米提说。
02
追溯历史
当问及打馕历史,热西提·依米提竟然说不出具体的年代,他只能记起爷爷肉孜·卡德尔是第四代传人、父亲依米提·肉孜是第五代传人,而自己则是第六代,儿子库尔班·依米提自然是第七代。
热西提·依米提小时候听爷爷说,他们的祖上的祖上的祖上曾给清朝的康熙皇帝打过馕,因为馕饼好吃可口,深得康熙喜爱,于是他的那个祖上就一直在北京专门给皇帝打馕,后来就在北京过世了。
也不知道是祖上的哪一支,他的爷爷就成了祖上第四代打馕传人了。听爷爷讲,爷爷的爷爷曾是专门为库车王打馕的,后来清朝灭亡,民国时期,爷爷就随父亲隐居乡村,每天以打馕为生,之后就定居在比加克村了。
回忆起小时候,热西提·依米提说:“我从记事起就看爷爷打馕,不满十岁就可以帮家里人干活,十五岁以后,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自己打馕了,还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打馕起码有吃的,少挨点饿,因此,我很喜欢打馕,甚至想打一辈子的馕。”
从记事起到80年代初,热西提·依米提记得那时磨面粉全是用水磨,粮食是玉米等杂粮,后来才有了小麦粉。在70年代末,父亲首家创造出了大馕,直径只有50公分;到80年代,热西提.依米提延续父亲的打馕技术,将大馕的直径扩大到一米以上、重约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加克馕”。在民间,有“库车馕大如车轮”的戏言。
据史料记载,杰出的维吾尔文学家阿不都热依木·吾提库尔在他的著作《苏醒的大地》中,曾提到库车大馕是维吾尔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食用的食品。维吾尔人民曾经都是在自家院子里做馕坑,自家做馕食用。
千百年来,库车维吾尔族人民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创造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03
做法及特点
据热西提·依米提介绍,维吾尔族大馕有着悠久的历史,祖辈们从牧业生产转入农业生产之后掌握了小麦、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用粮食烤馕的技术,发展至今馕的品种已有52种,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因为库车大馕,具有大、薄、脆、香等特点,烤制比加克馕需馕坑、打馕用的“盖子那”即(模具)铁钩、面铺、印花用的“打花器”。在面粉中用盐水、天然发酵剂合成面团,和匀,揉透,稍发,根据馕的大小把面团分成面块,打成圆块,放在桌布上备用。”热西提·依米提说。
在操作间里,热西提·依米提指着那些面团说:“打馕前必须在馕坑内烧火加热,洒上盐水,打下火苗,调整温度,然后在面板上打上面块,用打花器打花再用打馕专用的手罩打馕。打馕时为避免火焰中的毒气和其他有害的影响,必须用红柳柴、杏木柴等燃料对馕坑加热,温度达到标准的要求后,馕面撒用芝麻、洋葱、红花等调料。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
“库车大馕由于高温烤制,含水分少,能长期保存,便于携带,适宜新疆干燥的气候,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说起馕的特点和用途,热西提·依米提滔滔不绝。
04
收入和前景
据统计,仅库车县城打馕的店铺就有上百家,但打馕到底挣不挣钱呢?
“如今打馕的很多,挣不挣钱要看自己的手艺,如果打出的馕好吃、居民们喜爱,当然就可以挣钱,如果掌握不了打馕的技术,打出打馕不好吃,自然就挣不上钱,甚至会亏本的。”热西提·依米提说。
热西提.依米提以自己的店铺为例算了一笔账,他说比加克大馕每天可打个,每个卖3元;油馕和饼可打个,每个卖3元;小馕打个,每个2元;每天的毛收入2元,除去成本、人工和房租等,每月的纯收入将近1.3万元。
“因为我只开了一个店,也没有招收工人,全是我的两个儿子帮着干,挣的钱也算不少了,我感到知足了,但村里有个叫依明江.买买提明的,他是我父亲的徒弟,如今开了三个连锁店,有30个员工,每天能卖出个馕,他挣的钱就比我多多了……”热西提·依米提感触地说。
如今,随着库车县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打馕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职业,除了热西提.依米提之外,还有热西提·依米提、赛买提·纳瓦依、木塔力普·纳瓦依、依米提·纳瓦依、艾合买提·纳瓦依等打馕老匠,他们打出的馕在当地已经是名扬在外,专门来买馕的人很多,供不应求,他们不仅让库车大馕香飘天山南北,更是让库车大馕走出新疆,闻名全国。
“目前,我们规划建设的‘大馕城’开业好久了,已将库车打馕人都聚集到一起,打造成具有旅游、餐饮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一条街,并将库车大馕做成产业化、规模化,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库车县旅游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