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活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四)
茗香缭绕
茶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华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物质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就有饮茶的记载。茶文化的形成始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自唐代起,饮茶用具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并自成体系。不同时期的茶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造型优美的各类茶具除具有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烹茶画像砖
(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釉托碗
北朝(-年)
年河北景县封氏草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饮茶的早期阶段,茶具尚未固定下来,碗既用于进食喝水,又用于饮茶。中国最早的茶具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最初饮茶需要煮沸,因碗热烫指,于是出现了托盘与之配套使用。
青釉托盏
西晋(-年)
托叠是一种以托和竖组合而成的茶具。托又称盏托:茶托、托子,是从汉代的托盘、耳杯演化而来,至南朝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时风行的饮茶用具。盏托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
青釉格盘
晋(-年)
此盘分为10个格子,又称多子盘,用于盛放茶点。东晋、南朝时期,饮茶在江南盛行,茶果成为士大夫们招待宾客的主要物品。东晋时瓷器类的碗盘样式品种尚不多,格盘在当时是种较为讲究的餐具。
白釉瓷汤瓶
唐(-)
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汤瓶是一种茶具。晚唐时,点茶法出现。即在汤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水沸后,执瓶向盏中冲茶。点茶的技巧在于点汤,所以汤瓶是重要用具,它的设计便于手持向体积小的茶盏倾注沸水。
白釉杯盘
唐(-年)
此杯盘是由南朝青釉五盅盘发展而来。五盅盘因盘内置五个小盅而得名,是用来喝茶或饮酒的器皿,东晋时始有出现,南朝时较为多见。隋唐时北方出土自釉杯盘有的盘底没有三足,杯多为平底散口:五至八个无定数。据其合形式分析,该套杯盘应为喝茶的用具。
山东济宁邹城市帮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年。
汉王褒《僮约》(书影)
此书对于中国茶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武阳买茶”的记载来看,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饮茶之风已很普遍。
越窑青釉浅底瓷碗
唐(-年)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以后,茶碗的需求量大增。陆羽在《素经》中对各地瓷密生产的意院有系统评论,认为越客瓷碗为最佳饮茶器具。
鲁山窑雪灰花釉汤瓶
唐(-年)
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唐代除青、白瓷之外,花釉也特别具代表性。花釉瓷是在深色釉上涂上浅色斑点,然后烧制而成,色彩质朴、奔放,主要产于河南、山东,以河南鲁山窑最有名。
鎏金莲瓣银茶托
唐(-年)
年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
茶托的作用是防止茶盏高温烫手。茶托足内刻“左策使宅茶库”字样,说明唐代一些贵族家庭中设有专门的茶库。与此茶托同出的有6件流金银茶托,为了解唐代贵族阶层使用的茶托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白釉“香花茶果”碗
唐(-年)
道家仪式常供香花茶果,而不用肉食供奉。唐代奉道学仙之人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甚至可以羽化登仙。道家所说的“仙风道骨”就有“瘦”这一项,升仙要仙鹤来接,身材偏瘦者,仙鹤才能驮动,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饮茶使人消瘦之说。
白釉茶釜三瓣形瓷盏
五代(-年)
隋唐五代时期,瓷质饮食器具种类繁多,同一种器型又因不同的窑口具有各自的风格,器类有釜、壶、瓶、碗、盘、碟、杯、盏等。
茶罗和茶碾
(唐,法门寺博物馆藏)
五代浮雕画中的茶托形象
。
唐陆羽《茶经》书影
陆羽瓷像
(五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朝统一带来的南北融合也体现在饮茶这一习俗上。盛唐之后。茶饮蔚然成风,浸习全国。更兼陆羽《茶经》的问世,基本结束了汉魏以来“煮作羹饮”的饮茶历史,开启了饮茶有道的新时代。
青白釉窑口瓜棱执壶
宋(-年)
执壶又称“注壶”注子”或“偏提”,盛行于唐宋时期。基本形制为散口、宿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置一个流口,口部和腹部之间装有一柄。唐中期的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宋代器身变得瘦长,以瓜棱形最为常见。
黑釉兔毫盏
宋(-年)
宋代盛行斗茶,斗茶胜负一是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纯白胜青白、灰白、*白:二看盏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无水痕,“咬盏”(汤花浮面紧贴盏沿不退)久者为胜。由于茶色尚白,较大的反差可以显示茶色,斗茶活动中首选建窑黑釉兔毫盏。
玛瑙盏托
宋(-年)
宋代盏托的经典造型是托为盘式,盘中心凸起一圈。上放小蛊。这件玛瑙盏托的造型即是如此,整器玲珑别致、精巧可爱。
鎏金海棠形银托盘
辽(-年)
辽代契丹人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及至北宋,随着两国边贸茶叶量的剧增。宋人的饮茶习俗也在辽国普及。辽人点茶的煮、服、罗、点”等一应程序均与中原大同小异,其茶具亦与唐宋茶具一脉相承。
《茶具图赞》
成书于南宋(-)
南宋审安老人所著《茶具图赞》以白描的手法绘制了十二件素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冠以名、字、号,按宋时官制配以衔职,介绍其功能用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宋代社会对茶具的钟爱和对茶具功用、特点的评价,是现存最早的茶具图谱。
宋代制茶流程图
宋代点茶流程图
唐代煎茶法被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为时尚。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用茶瓶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匙搅动。
“归得初制”锡壶
明(-)
明代出现的锡制茶具备受文人推崇,从现存明代器具来看,锡制茶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归复初所制归锡壶”的名气很大,直到清乾隆年间。扬州一带出售的围壶仍以“归锡壶”为最贵。
鸭形锡茶壶
清(-)
随着瀹饮法的普及,锡原料纯度的提高、制作工艺的精进以及文人的推崇,锡制茶具在清代继续使用并流行,制作日见精良。
粉彩锦荔枝盖碗
清(-年)
盖是流行于清代的饮茶用具。用盖碗喝茶,一手把碗,一手持盖,一边以盖拨开漂浮手水面的茶叶,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细品香茗。使用盖碗又可以代替茶壶泡茶,可谓当时饮茶器具的一大改进。
红银里三清茶锺
清(-年)
茶锺即茶盏。中间部丹副刻的脚制诗题作《三清茶》,题下自性云:“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雪夜烹素,茶名三清,乾隆以此举为清雅,不仅自己吟咏不辍,且以“三清茶”为题,命群臣联句,而成一时盛事。三清茶盏的制作,始自乾隆时期。以瓷器为多,也有玉器和漆器。
仿官窑茶船
明(-年)
紫砂茶叶罐
清(-年)
紫砂茶具经久耐用,能蓄蕴茶味。明清士人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古朴雅致的紫砂茶具正与这种茗饮风尚相契合。
奶茶壶
清(-年)
奶茶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传统饮品之一。将砖茶揉碎,放入壶或锅中煮熬,兑入鲜牛、羊奶,再加适量食盐,有的还加入少量酥油,等茶乳充分交融,即得清香可口的奶茶。因这些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吃肉食品较多,饮用此茶既可助消化、驱寒暑,又可解渴充饥。
?青花八仙茶船
清(-年)
茶船是垫放在茶壶底部的茶具,既可以增加茶具的美观性,又可以防止茶壶因过热而烫伤桌面,有的时候还可以用作湿壶、淋壶时蓄水之用。明代开始出现这类船形的盏托,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茶船要与茶壶的造型、色泽:风格相匹配起到和谐的效果。
《品茶图》(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粉彩雨中烹茶图茶壶(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罗禀《茶解》书影
明清时期的瀹饮法,一改唐宋时期的煎煮法,被后人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饮茶方式的改变,使茶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时的士人们把品茗看成艺术,并在茶具上题字刻画,极大地提升了茶具的艺术韵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