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学后,我拉黑了所有劝我走出舒适圈的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可以怎么合理规划大一到大四和院校专业定位,留言区私信,可以意外收获你的专属留学规划/定位报告哟~(规划/定位报告包括:本科规划、软硬件提升重点、意向专业解读、背景诊断、选校参考)

留学期间就应该走出舒适圈,是我听过最烂的鸡汤。

这是我在美国留学的第二年,最初刚到这里的记忆仍然深刻。从踏入异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各种不习惯中挣扎。不习惯身边没有熟悉的家人朋友、不习惯这里的饮食……从学习到社交,再到日常的生活,我都要重新为自己建立另一套模式去适应。

而那段时间,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可以躲在各种各样的舒适圈里。

01我今天真的不想说英文

我从小到大都蛮喜欢英语,也处于中上的水平。但是,在美国的第一个小学期,迎接我的是每晚数十页的阅读材料、每周固定的presentation、大大小小的groupdiscussion……丝毫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每天看到那些密密麻麻又略显陌生的专业词汇,我竟然对英语产生了反感。

而平时,在上完一天的课以后,真心感觉今日的英文份额已经用尽。好不容易等到了下课,欢喜地走向学院的休息处,看到了同专业的几个外国小伙伴聚在一起聊天,我想都没想地转身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因为我担心又要“被迫”社交一番,真的抱歉,我今天实在是不想说英文了,只想赶紧回家,和我的同乡室友说说中文。

02我还是喜欢满是中国朋友的party

在美国,party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每天、每周、每个月都会有大大小小及不同类型的party。

第一个月,班里的一位美国同学邀请我去她家参加party。我一进门,就觉得社交恐惧症要发作了。极少的中国面孔、陌生的人拿着酒杯,朝我这个方向望过来,那一瞬间很不知所措。

那两个小时,我过得很煎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真的无法与国外的同学肆意交谈。除了课业,我想象不到任何可以与他们闲聊的话题,甚至都打算用“聊天气”这个万(很)能(蠢)的话题来抢救一下。

最尴尬的是,当一群人聊到捧腹大笑的时候,我总是无法理解对方的笑点,只能一脸问号过后再假意点头附和:“Oh,that’sfunny”。

自此以后,我在party的挑选上格外挑剔,只喜欢去那些中国朋友很多的聚会。因为我会更加随意自在,不用绞尽脑汁地思索自己要说什么。

03team里的中国学生,是我的“支撑”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教授布置teamwork让大家组队的时候,拉上一个中国同学已经成为我的“底线”了。

每一次的groupdiscussion,有些美国同学总是能在最后一秒赶到,带着彻夜参加party后的倦容,头头是道地阐述着他对于今日待讨论项目的观点,眉飞色舞地说了半小时。

但我一听就知道,他根本就没有看昨天group讨论圈里的留言,甚至不了解今天我们打算讨论的项目是什么,只是在发挥自己能言善道的优势罢了。

而其他几位外国同学的发言,我也是经常get不到重点。回到家,和team里的另一位中国同学语音了好几个小时,重新梳理了刚才讨论时的种种内容,才觉得思路清晰,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

好在有她,不然这数小时的讨论,对我来说就是场空。

04不想主动在课堂表达自己♀

刚开学那会儿上课,我都尽量避免与教授的眼神对视,生怕他们cue我起来分享观点。

前一晚的阅读材料,我还有很多不懂或是没有消化的地方,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言,该从何说起。又碍于面子,担心自己说出一些浅显没有营养的内容。所以,还是做个小透明比较舒服。

但慢慢的,我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念头。但往往在我还在整理思路的时候,其他外国同学已经把我的观点说出来了。一瞬间,我又无法产生新的想法,也不想逼迫自己去表达。

哎,这次就算了吧,下次我再努力试一试。

其实,我身边也有许多朋友跟我有着类似的状态:一想到去满是外国同学的聚会就压力山大,不知聊哪些话题;在无数个死磕阅读材料的夜晚,想到第二天的课堂讨论,就倍感压抑……

于是,我们都借助各自的舒适圈,来减弱异国环境所带来的的陌生感、孤单感、不适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对陌生环境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时,耳边也多了一些鼓励的声音。家人听闻了我的状态,鼓励我主动踏入更大的圈子,多做一些尝试;有些适应力强的朋友,也总是劝我克服心理恐惧,去进行各种社交……

在这些鼓励下,我决定去尝试一波,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下探索新的精彩。

每周我都主动去参加一些social的活动,前一天晚上给自己想几个可以聊的话题,以免聚会上过于尴尬;每天我也会用更多的时间消化阅读材料,就为了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能自信地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

在后来的时间里,我对于各种social场合愈加适应,即便仍然存在尬聊的时刻,但我也能表现得更加自然;每次课堂的讨论,我也更加跃跃欲试,希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思维的碰撞……

而这些尝试与蜕变的背后,都是基于一种最适合我的成长方式。

不被“走出舒适圈”的言论“绑架”♂

但是,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走出舒适圈并非适合所有人。

对于在外留学的朋友来说,舒适圈仿佛一个触手可及的避风港,帮助大家阻挡跨文化交流的不适,化解离家在外的孤单感与陌生感。无论是否在舒适圈内,为自己找寻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健康茁壮地成长,才是最值得肯定的。

如果现在的你,正在被各种“走出舒适圈”的言论包围,也请不要急着逼迫自己离开舒适圈,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前,保持现有的舒服状态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记住,在陌生的国家和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下,谁都没有立场来push你们走出舒适圈。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