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挂号多少钱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347380/提到四川,第一反应是,辣。
火锅、串串、毛血旺……空气中弥漫着“麻辣鲜香”。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辣,是四川的味道。
然而辣椒是舶来品,年前哥伦布在美洲新大陆发现辣椒,后传入我国。辣椒刚来时,是个软萌的妹子,“花白,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花草集中常客。
大约年前,贵州人民将辣椒用于调味,从观赏植物到调味副食,走出这一步辣椒用了年。从贵州到四川、从四川到全国、从可食用到称霸餐桌,辣椒只用了年。
进入我国的这年,辣椒经历的什么?发生了什么?才会有如此大的转变?没有辣椒前“重口味”的四川人民是靠什么解馋、续命的?
这些可以在《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中可以找到答案。这是本学术专著,辣椒进入我国年的发展是曹雨的一个研究课题。曹雨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口语化、普世化,写成了一本我们都能看得懂的《中国食辣史》。这本书从辣椒的传播和食辣的起源、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以及辣椒在中国饮食中如何打破阶级壁垒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作为一名80后曹雨的文字诙谐有趣,作为一名人类学博士曹雨的行文严谨周祥,《中国食辣史》兼具了这两个特色。我将从三方面介绍四川人与辣的“孽缘”,首先,辣椒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其次没有辣椒的日子里,四川人民吃什么解馋?第三部分从观赏植物到调味料,穷有无限可能。
一、葡萄牙人促成了四川人民与辣椒的“孽缘”
辣椒原产于美洲大陆,考古学家在秘鲁墓葬中发现的公元前年的辣椒,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辣椒。
被墨西哥人驯服之前,辣椒自在的生长在亚马逊森林,靠着小鸟儿传播种子进行繁衍。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打破了这一平衡。我们知道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地是印度,目标是香料和*金,美洲是“美丽”的意外,辣椒是意外的惊喜。他称辣椒为pepper,原意“胡椒”,可见这个辛辣的红色小东西并非心头好。他真正想要的是,胡椒。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与惊喜,哥伦布带出来的辣椒,因为不挑生长环境遍地开花。当然,四川人最要感谢的还是葡萄牙人。受到教皇子午线的影响,将辣椒带入我国的其实是葡萄牙人。
当时中国和葡萄牙有贸易往来,宁波外海有个叫六横岛的地方,那时名为双屿港,葡萄牙人在那里设立了贸易基地。双屿港是当时整个东亚最繁荣的港口之一。辣椒落户宁波,经我国丰富的内河贸易网络,传遍两岸三地、火遍大江南北。
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点小意外,葡萄人配送商品时忘记带使用说明了,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想象全靠脑洞。咱老祖宗脑洞合理,“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如此辣椒在我国成了红色的观赏植物。
一观赏就是一百年。委屈的四川人民,没有辣椒时“盼着”,有了辣椒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白白浪费了大好美味。
二、辣椒没来时,“重口味”的四川人民是靠什么“续命”?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记》中记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也就是说,川人自古以来好用辛香料。没有辣椒,“重口味”的四川人民还有别的办法。
当时四川人的辛香料主要是三香:花椒、姜和山茱萸。这其中花椒最为常用,直到现在还是川菜的主要调味料,可谓千年不易。
这与四川的地理条件有关,李白曾写下,“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与外来物资交换比较少,较为封闭,从而行成了富有特色的,以本地产辛香料为主的饮食风格。再加上花椒产量大,方便易得,寓意好,明代的宫廷一年要从四川采买将近斤的花椒。
同属于辛香料,辣椒与其他辛香料如花椒、姜、葱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辣椒中的辣素是辣椒素,且只有茄科植物辣椒中有。
葱和蒜的辣素是蒜辣素,两者的分子结构不同,作用于人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葱辣鼻子蒜辣心,青椒专辣前嘴唇。”正是这个原因。
姜的辣素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姜辣素,它带来的感受是触觉体验,这与花椒类似。花椒中的麻来源于花椒α麻素,受体相同,会产生50赫兹的震颤,因此我们会有麻的感觉。
葱、蒜中的蒜辣素受热会分解,所以熟了就吃不出辣味了。辣椒素、花椒α麻素、姜辣素都相对稳定,熟了还可以吃出辣味。
这些辛香料有一个共同点,提鲜,将这些辛香料以不同的组合排列,造就了如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
嗜辣如此,最先发现辣椒可食用的却不是四川人,而是相对没那么“重口味”的贵州老铁,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从观赏到食用,只因穷
《中国食辣史》中曹雨从人类学角度分析辣椒进入中国的四百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一百年是(——)是由不可食到可食阶段;第二个一百年是(——)是辣椒在地域饮食中缓慢扩散阶段,最先食用辣椒的是贵州人民;第三个一百年是(——)是辣椒在地域饮食中迅速扩散阶段,这一世界辣椒的发展超越了经验性的理解;第四个一百年是(——)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全面蔓延的阶段。康熙六十年编成的《思州府志》中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以代盐”。这是我国关于食用辣椒最早的记载。
食用辣椒其实是无奈之举。梁方仲先生在《中国历代户、田地、天赋统计》中提到:从明到清,粮食的平均亩产是稳定中提高的,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不断下降,到嘉庆年间尽然只有万历年间的一半。缺少粮食的情况下,人民重主食求果腹,需要下饭菜。
下饭最好的东西是盐,只要一点点就可以吃很多白饭。但那时,盐被官府控制,百姓买盐本就不易,更何况“蜀道难”的四川呢?
辣椒的食用价值被发现,也是因为盐,缺盐,百姓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品。
贵州地处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米左右。省内地貌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山地居多。位于内陆,本省不产盐、交通极不便利,盐价极高,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穷苦人民将目光转向辣椒,《黔书》中记载:“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逛夫耳舌,非正味也。”
综上,急需盐,交通闭塞,求助无门,辣椒易得,机缘巧合底层的贵州人民最先食用辣椒。
中国其他两个最能吃辣的地方,湖南和四川,也是这样,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商旅艰难,长期缺盐,只得以辣代盐。
这也给辣椒打上了“穷人的副食”的阶级烙印。这个烙印使辣椒难登大雅之堂,即使在传统的食辣区域以内大城市和富裕家庭,食辣也不普遍。这也让辣椒无缘官府菜,被“土”,“粗”,“杂”的江湖菜厚爱。
时至今日,辣椒早已征服我们的味蕾,遍布全国各地大街小巷,成为当之无愧的宵夜霸主。川菜也借着辣椒的势头,席卷全国。但辣依然没有摆脱“穷”的印记,大众点评的一份全国传统菜系就餐人均消费价格显示,川菜价格处在中下游位置。
这也给川菜的扩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味美价廉,竞争力十足。
万历年间初识辣椒,我们对新事物既保守又开放,一方面积极的引进,一方面保守的观望。最万不得已的人在最万不得已的时间,迈出了第一步,从此开大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认识辣椒,品尝辣味。
《中国食辣史》看似一部通俗版辣椒研究学术报告书,实则透过辣椒讲述中国近年的发展史。同时透过辣椒的发展,为我们介绍了火辣的四川人民。如果不对辣椒感兴趣或者对四川人感兴趣,不妨找本《中国食辣史》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