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素食主义 [复制链接]

1#

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最早成型并且具备相应理论指导的素食方式应当首属佛家素食了,究其根本,首先它属于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交换并能够维持个体生存的一种社会和生理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又秉承了佛家教义、教规和其伦理主张,也就是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按照佛教宗旨坚持进行素食的饮食方式。佛家素食观念的形成即源于此。那么,决定佛家素食最终形成的佛教教义、教规和伦理主张分别是什么内容,它们又是如何对其饮食方式造成影响的呢?具体来说,佛教信徒应该拥有大慈大悲的心境;主张众生平等,万法归一;并遵从因果轮回之说,坚信世间万物无不遵循此理。也就是种善因,得善果;施恶事,得恶报。

素食方式

推而广之,佛家素食就是源于这种热爱一切生命的慈悲、博爱理念,尊重和善待所有生命,认识到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对其他生命造成的后果,切身体会动物被宰杀时的痛苦、恐惧心理,进而爱惜动物的生命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以戒杀禁肉的修行方式来获得并实现这种慈悲心,使自我心志上升到新高度。此外,佛家说众生平等,众生都可以成佛。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是佛家并不认为人类具有哪些特殊权利,其生命价值与其他生物是相等的,应该尊重彼此共同形成的生存关系,没有权利剥夺其他众生的生存权利,应与其他不同的生命建立和谐的共存关系,这种见解与现代科学家们的物种并存学说非常契合。

科学素食饮食

并且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佛家素食的形成。除此之外,因果定律也是素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佛教正是基于因果必报的法则而杜绝食肉,提倡素食,从而减少和避免日后由此产生的因果报应。总体来说,佛家主张以慈悲为怀,提倡众生平等,故以素食为基本修行方式和日常生活内容。佛家之所以实行素食除了上文所说缘由之外,也是基于强身健体的需要。佛家中人认为,食素不仅有助于修养心性,还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素食中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含有肉食所不具有的营养元素。

素食营养饮食倡导

按照现代营养学来讲,其属于纯天然健康食品。具体来说,佛家认为素食主要对人体有三大功效:(1)延年益寿佛家认为坚持素食能够有效延缓机体衰老,减轻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的速度,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素食中富含大量有益人体健康的膳食纤维所致,这种膳食纤维是蕴含于多种天然谷物蔬菜和水果中的一种水溶性纤维,与水分、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一起被并称为人体必需的四大营养元素。膳食纤维能够吸收多余的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使人体有效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元素,进而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善机体状况,有益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及各种癌症的防治,从而达到抵抗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素食营养

(2)强身健体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维生素A能够增强免疫力,抵抗传染病,是皮肤、眼睛以及呼吸、消化、泌尿器官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维生素B族能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促进血管功能;维生素C和叶酸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血液和皮肤产生净化作用,保持血管畅等等,从而消除体内可能发生异常病变的因素,维持并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强健身体的目的。

(3)益智健脑佛家所倡导的素食还有助于强健脑力、提升智力。国外的大脑生理学专家们研究后证明,大脑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磷脂和维生素B族等,只有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维持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而以上物质主要蕴含于谷类和豆类等食品中,谷类和豆类是素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食素能够使人获得充足的脑力,进行敏捷灵活的思维。

维生素C食物

吃饭是人们生存的必需活动之一,在佛家中,吃饭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佛家认为吃饭也是修炼的方式之一,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修行是借助于人的身体进行的,佛教并不主张过多地饮用食物,以免引发贪念,破坏修行。因此佛家只将饮食定义为维持生命和治疗饿病的工具,把吃饭和修行联系到一起。在日常饮食习惯和内容中融入修持意念,控制本身的所思所想,克服狂情、贪婪,抵制美食的诱感惑,体会饮食无快乐,也就是所谓的“厌治”,只求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即可。对于吃饭的仪式和进程,佛家也对此进行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装饰品卡诺遗址

我国寺院中的僧人在吃饭时还实行必需的修行,称为“心存五观”,具体来说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食时,首先要认识到这些供养食物的来之不易,思量农民种地、施主舍与所需要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大智度论》说:“思维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春磨炊煮乃成,用功甚多。计一钵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须臾变恶,我若贪念,当堕地狱,烧铁丸。故于食中,应生厌想。”(2)反省自己所作的功德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供养。如果修行不够,发生了不坐禅不诵经。不持戒、不办僧事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则无以受此供养。

(3)面对供养时,应抑制、约束、消除自己所生的诸种不良之心,即使食物美味也不得生贪念,普通食物不得生痴念,粗糙的食物不得生嗔念。否则便会堕落至畜生、饿*、地狱三恶道中。而贪食引发的表面不良现象则有消化不良、小便不利、大便不畅、睡多神昏等,进而妨碍修行。(4)牢记食物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工具,治疗饥渴的食药,吃饭当同服药,不得有好恶之分。(5)摄取食物的目的在于修持得道,保持这种观念才有资格进食。如若只为了满足色身的需要,接受别人施舍的一杯水也是罪过。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