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刘*连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93598.html导语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品质,对于构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近两年重点建设了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近期将按四个类别为大家推荐分享。本周推荐第四个类别:自然科学与生命教育。
让我们一起走进《饔飨之道:中国饮食文化》,探讨饮食对中国人的*治观、哲学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
课程名称
饔飨之道:中国饮食文化
课程内容
本课程打破以往的同类饮食文化课程以历史脉络展开的结构,而是从饮食与*治、哲学、医学、宗教、经济和艺术等领域的关系入手,去探讨饮食对中国人的*治观、哲学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本课程共包括七个单元,内容见下图:
授课教师
本课程团队由来自旅游学院餐饮管理系和旅游实践教学中心的6名教师组成。团队成员所学专业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餐饮管理和传媒经济,多学科学术背景,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饮食文化、中医饮食保健、茶文化、老字号餐饮等。
李白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旅游学院*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北京市星级饭店评定员。研究领域为饮食文化、《诗经》农事诗、旅游高等教育
修宇
博士,副教授。曾担任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运村餐饮服务处项目工程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代谢调控、膳食营养、饮食文化。
姜慧
博士,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双师型教师,公共营养师。研究领域为餐饮科学与文化,功能性食品和餐饮产品营养。
许荣华
硕士、副教授,双师型教师,为国家级实践教学团队成员,公共营养师,北京市职业鉴定评委,营养配餐员考评员。
田彤
硕士,讲师。从事餐饮管理、中国茶道文化、酒水服务课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茶文化、餐饮管理,主持或参与各级相关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翟旭瑾
博士,讲师。曾主讲《教育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传播、新媒体营销、饮食文化等。目前已在各学术期刊、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多项横纵向课题,并担任主要撰稿人。
教学方式
1.线上慕课自学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
学生使用慕课资源在线自学,教师线上答疑,指导学生在线讨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实现翻转,围绕饮食与*治、哲学、宗教、医学、经济等的关系进行研讨和交流,提升分析思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2.经典文献阅读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围绕饮食与*治、哲学、宗教、医学、经济、艺术等专题,为学生列出与之相关的古代经典文献目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阅读,课上进行研讨和交流,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研讨和交流,归纳和探究中国饮食文化思想精髓,更加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班级规模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班分7至8个讨论小组(每组4至5人)。每个班配备1名线下翻转课堂授课教师及1名线上自学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