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常说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唐朝,根本原因就在于“饮茶”从一种仅仅解决饥渴的生物本能,在唐朝成为了一种根植于社会历史的文化观照。正因此,在茶叶的制作和品尝中,是否带有一份宗教的哲思与艺术的慧眼,便显得格外重要。作者徐俪成从中药到饮料
时至今日,茶已经是全世界无人不晓的重要饮料,而饮茶风俗的起源,就在中国。根据现存资料,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饮茶的习惯。西汉中期文学家王褒写过一篇《僮约》,记载了他为家中侍僮规定的每日任务,其中就有“烹茶”和“买茶”。不过汉朝时,茶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供平时饮用,而是被当作草药服用。司马相如编纂的字书《凡将篇》中有一段文字,列举了二十几味草药,其中有一味叫“荈”,就是茶的异称。完成于东汉的药典《神农本草经》载“茗味苦……专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轻身、明目”,也将茶当作一味药材。
茶在汉朝之所以没有被当作常规饮料,根本原因在于茶叶的主要产区都在南方,而当时朝廷的控制力和运输能力,都没有办法支持大量茶叶由南向北运输。汉末三国时期,地处江南的吴国控制了许多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因而盛行。《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末帝孙皓沉溺酒色,每次宴请大臣,赴宴者必须喝完七升美酒才被允许离席,老臣韦曜的酒量只有两升,每次赴宴都苦不堪言,孙皓为了照顾他,特地将韦曜面前的酒换成“茶荈”,以免他喝醉。从这个故事来看,东吴人民已经将茶和酒一样当成筵席饮料了。到了西晋后期,茶的美好之处已经得到了北方士人的注意,西晋末年文人杜育写过一篇《荈赋》,其中涉及采茶、烹茶、茶叶、茶器等多个方面,并且提到饮茶可以“调神和内,倦解慷除”,体现出比较完备的制茶、饮茶工序,也体现了对饮茶功效的清晰认识。
东晋开始,中国南北分裂,东晋南朝人士因为地域的改变也注意到了茶这种南方特产,饮茶风俗开始大为盛行。王羲之《杂帖》中有一封写给亲人的信件,其中说到“节日萦牵少睡,鄿茶微炙,善佳”,不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