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节气
0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我们在这清明祭拜先祖,寄托哀思。也在这一天,懂得珍惜,悟透人生。
清明时节
一候桐始华
春来万物复苏,及至清明时节,
阳气盛,白桐花开,清芬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不忍烈阳之热,躲进洞穴,
鸟儿喜爱阳气之暖,四处啄食。
三候,虹始见
清明虹桥始见雨初晴。
清
明
三
候
各地过清明都会吃各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美食
江
南
地
区
青团历史悠久,在《随圆食单》中有书“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粑是广西传统的小吃。艾粑的制作和青团略有不同,青团用汁,艾粑则用切碎的艾草做粑粑。
采摘艾草后,先把艾草放入少量碱水中浸泡一天、漂去苦味。放入锅中,开盖煮熟,用手掐艾梗,绵软至一捏就断即可关火。洗净后切碎炒香,和糯米粉、糖等一起舂成粑粑,用很热的水,糯米粉遇热变成粘性,较好成团。再包上芝麻或花生馅,用芭蕉叶、柚子叶等垫在下面,蒸熟即可食用。和青团不同,艾草米团不像面团有延展性,主要靠按、压、捏来成型,不适合手心里揉搓。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分,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广
西
广
东
清明做「朴籽粿」是潮汕人民的传统美食习俗。把朴籽树嫩叶捣烂,绿色随之而来,浅绿色粿品散发阵阵清香,闻之食之,皆是春日之味。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说的就是成都的著名小吃欢喜团。欢喜团又称为麻元宵,是四川成都地区的地道美食,和现如今早摊铺子里卖的麻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成都的欢喜团是用炒米与糯米做为制作原料,揉捏成团后油炸制作而成,再用线将欢喜团穿起来,下面再缀上苘麻做的五色吊坠流苏,十分的有当地特色。
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成
都
福
建
闽东地区有吃芥菜的食俗。当地的习俗据说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不长疥疮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山东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山
东
关于清明时节的美食就先介绍到这里~
还想了解更多美食资讯,欢迎添加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