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耕文明最顶端的记忆中华美食文化与阳谷 [复制链接]

1#

大年之际,“今日阳谷”带你听张长城讲述“古代阳谷”,以及阳谷与年美食文化的渊源。

阳谷与五谷

人类文明是以农耕为开篇的,先民学会了种五谷、吃熟食,从此展开了后世无限广阔的膳食空间,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美食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人类美食之源在中国,中国美食之源看阳谷。

“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阳谷乃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观阳播谷”、“二十四节气是在阳谷制定的”、“天下第一山谷山”等记载和传说,宣示着阳谷文化符号里传承着中国最古老的文明记忆。阳谷是谷(穀)文化的源头,民以食为天,谷惠人文与天齐。

阳谷,初名为“旸谷”,是中华文化源头古穷桑的一部分,是*帝都邑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后世不断演变,成为阳谷(穀)。以古阿邑为中心方圆百里余的区域即原始穷桑地,*帝、少昊、颛顼皆自穷桑登帝位。穷桑有播迁,自然有多说,而这里是本源。著名学者、山东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先生,就曾发表观点:“阳谷就是穷桑”。

首源

“五谷”一词的文字记载,见于《论语·微子》有言“五谷不分”,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麻,不管哪一说,黍都是首位。《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朝阳谷北,青丘国,其人食五谷,衣丝帛。”周边小国不是“黍食,使四鸟”,就是“食兽”、“食草果实”。

青丘国就是古清邑,少昊之国,在*帝邑“古阿邑”的东部,旸谷(朝阳谷)东北部,今东阿县南部*河岸边,也是在古“阳谷之地(平阴东阿镇区域)”北部,均属于古穷桑。《堂邑县志》记载:“少昊青阳氏,*帝第五子,封国于清”。

更早的人文初祖伏羲在这个区域也有宓城,他教民种植五谷,可谓农耕文明的肇始者,根据以上史料推论,伏羲所种作物首先就是黍。

黍,是先民最早种植的谷物之一,又名黍子、*米,最早的黍是黏性的粮食。古人食黍的历史已经很久远,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将泡好的*米用苇叶包裹好,燃柴火焖熟或以瓦鬲煮熟食用,这种食物就是角黍,也叫粽子,这是华夏第一款美食。

文明在进步,五谷概念也在不断变化。“江山社稷”词汇都熟知,稷就是“国家”最重要的谷物,不同时期的稷有所专指,上古黍为稷,夏商谷子为稷,周代以后麦为稷等,稷为五谷之长。黍是黏米,当先民认识到了非黏性谷物优势之后,黏性的黍米也就由主粮变成了辅粮,被当作祭祀供品、酿酒原料等。五谷概念也在变化,战国时代各国的五穀因地而异,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

角黍——粽子

*黏米粽子,黍,也叫糜子。

角黍--粽子角黍,是为米宗,又名粽子,也是远古人庆祝丰收的美食。农作物收获,先民叫作秊,秊就是年,谷熟也。因麦熟在夏至前后,又逢农历重五日,故为端阳、端午。夏至也是八卦里午天的对应,时间相交也,而实质是古老的中国“年”。自然,古人包粽子食用,也是在庆丰收,其文化理念是对五谷丰登的祈盼和对祖先、天地神灵的供祭。端午美食角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融合逐渐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粽子文化。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殉国,后人为纪念屈原,每逢重五日都向江中投放粽子以示怀念,逐渐形成风俗,又给粽子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屈原自喻“帝高阳后裔”,帝高阳颛顼乃穷桑帝,楚人的文化基因源自于古穷桑,也是不争的事实,那粽子文化也自然是源自于古穷桑。秊(年)文化《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载、岁、祀、年同为四时一周期之意,但又同时是穀熟并涵盖祭祀。《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周代开始用“年”字,岁首也发生了变化。夏代正月初一过载,商代十二月初一过祀,周代十一月初一过年,秦代十月初一过年,汉代正月初一过年。一直到了民国初期,受西方文化碰撞,“公元历”占领了中国,1月1日成为元旦,原来的中国年(元旦)改为春节。

几千岁中国“年”的转型,可谓是有些悲壮。尽管春节是法定节日,但中国人过的还是传统的“年文化”,中国年本来就包含迎春。所以,我们这个特写的春节,还是大写的年!

饺子粽子都是年文化美食

如今中国人过大年定要吃饺子,饺子被认为是由医圣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发明。饺子馅有素有荤,可根据口味自行调配,慢慢流传开来,成为年节主要美食。饺子初名叫角子,包括大包子也叫“大角子”。元代叫扁食,到了清代,饺子之名才受世人推崇,意为新年交在子时、辞旧迎新,改成饺子名称。

饺子的角子(juezi)之名源于角黍(jueshu),也就是粽子的初名。粽子和饺子,文化理念都是一样的,包裹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盼来年丰收,也有对祖先及天地神灵的祭拜和供奉。过去老人过年煮饺子,盛出来的第一碗,首先供飨一下天爷爷、各路神仙、列祖列宗,然后才可以吃。

年字读音源于黏,意有对黏性黍米的追忆。黏性食物在大年下保留的还有很多,在北方还都是以黍米黍面为原料,如腊八粥、年糕、黏豆包、元宵等等,并都有个体的美好寓意在内。历史将粽子(角黍)(jueshu)定位到端午,一是传统的谷熟之秊的美食,二是附加纪念屈大夫。历史将饺子(角子)(juezi)定位到了岁首之年,成为天地人共享的美食。

中国“年”的美食文化,饺子、粽子都是最大特色。它们文化上是宗祖关系,但又“各司其职”,发扬光大,枝繁叶茂。

第一山谷山和泰山

阳谷东街原有一慈氏寺,院中有一通碑,是宋代米芾书写的“第一山”三个大字,百姓俗称天下第一山。阳谷城大隅首狮子楼下高阜,传说是“谷山”,并有古八景“谷山春晓”传说。探源研究获悉,这都是阳谷治所迁移带过来的播迁文化,真正的谷山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旸(阳)谷山”,在阳谷县阿城镇古阿邑正东方约二十公里。

阳谷山”东有谷城,谷城东门外是小泰山(少岱山),也是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的春分日出“阳谷山”,以及众“谷城十里谷城山”,都叫作“阳谷之地”(见于《水经注》载《魏土地记》)。“阳谷之地”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旸谷之地。

谷城小泰山是“泰山”之父,*帝时代祭祀泰山应该是这里,祭的是太阳、皇天上帝,祈求的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泰是祭祀用语,与穀近义而又高于穀。春秋时代,泰山取代了“大山”名,而成为了今天的五岳独尊泰山,原泰山被称之为小泰山或少岱山。米芾为此地书写了“第一山”,传此碑立在县衙前,近代才被转移到泰山岱庙。

人文天下第一山

阳谷的第一山碑,不知是何时的复制品。几千年的文化演变,顺序为: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旸谷、朝阳谷、阳谷山---小泰山、谷城山---泰山。泰山,是扩展放大的谷山文化,世人授其“五岳独尊”,居大中华五岳之首,确立了“人文天下第一山”新概念。老谷山文化,跟随阳谷符号一路向西,落户在了平原,继续传承着悠远的谷文化和第一山文化。这正如秊与年的关系,秊是庆丰之意,也是时间周期节点,当年周期岁首定格在了正月初一,年字也替换了秊,但庆丰、祈福的本义仍然没有变。少昊帝

谷山谷文化传承

大约周代开始,粮食作物以“穀”字称之,曰五穀、百穀。河台地曰谷,谷地作物曰“穀”。古阿邑的“旸谷之地”有谷城,附近还有齐王赐管仲的“小穀”城,历史上二者互为属,最后“穀”取代了“谷”。在“旸谷之地”南部,春秋时期有了阳穀邑,也就是今阳穀县的文化源。因为穀源于谷,读音也一致,近代简化字又将五穀的“穀”回归为“谷”。如果不解释,河谷与五谷同为“谷”字还是蛮令人费解的。

咕咕谷谷,你在哪里

“咕咕谷谷,你在哪里?我在阳谷。吃里啥饭?喝里糊涂。让我喝碗?刷锅另揍。”这是芒种之前布谷鸟来到北方后,妇孺皆传唱的民谣。正值芒类作物收获时节,布谷鸟也充当了谷文化的宣传员,它来了,麦子就快熟了。

沧海桑田,历史悠远。古阿邑早已废弃;青丘国早已湮没;谷城早已被他名覆盖;阳谷邑也变成了王古店。

只有阳谷县,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地名符号里,始终窖藏着丰厚的谷(穀)文化。这些古老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阳谷县的文化了,而是来自于远古,属于我们农耕文明最顶端的记忆,因为阳谷有传承,所以还能管窥到。

(写于年,壬寅春节前再修改整理)

*帝邑于“阿邑”、少昊“清邑”、颛顼“大棘城”位置,这个区域就是穷桑。古阿邑与旸谷的卫星地图标注古阿邑大城、小城草图

春分日出

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

旸谷——阳谷山

旸演变成阳

阳谷山、鱼山(曹植墓)、清、师耳山、*河(古济水故道)鸟瞰图阳谷山东边师耳山上的“天书”。太阳—桑树—蚕—麦穗—蜀黍—曲阿等古阿井

作者简介

张长城,男,年生人。

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会员、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台前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手机:

网名:祖馨万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