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择各地区代表食物,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会说出牛排、汉堡、披萨等,但同样的问题,你问中国人,那答案绝对是五花八门,光主食就有米饭、面条、饺子、包子、大饼、馒头、花卷、煎饼果子、年糕、汤圆等,不一而足。更别谈中国博大精深的八大菜系以及其他无数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菜肴了。论饮食的丰富性和美味性,中国吊打一切西方国家,但是论起营养和健康,中国饮食未必占绝对上风了。其实,中西方饮食各具特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饮食习惯,而不同的饮食又带来了各个方面的差异,肠道环境不同就是最明显的差异之一。
一、不同饮食造就不同肠道环境
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不同的肠道环境。以我国为例,我国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辅以各类蔬果、豆制品、肉类等,在这种饮食习惯下,中国人群的肠道菌群表现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最高,聚类可分为四种肠型:普氏菌属富集、拟杆菌属富集、埃希氏菌属富集型、混合型[1]。肠道中主要菌群与饮食中蛋白、脂肪和碳水等营养成分的占比有关,拟杆菌属在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要膳食成分的人群中占主导,而在以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类、植物性饮食为主要膳食成分的人群中,普氏菌属则占优势地位。一项针对移民美国后人群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2],更加形象地说明了饮食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在这项研究中,非西方国家居民移民美国后,随着饮食改变,6-9个月后,他们的肠道菌群就发生了显著变化,优势菌群从普氏菌属向拟杆菌属转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原住菌群丧失、降解植物纤维相关的细菌酶(如β-葡聚糖酶和糖苷水解酶)减少等。以上种种都说明一点,那就是不同饮食造就不同的肠道环境。让我们回到我国居民膳食情况上来。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下面我们将就我国居民膳食特点、变化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做详细论述。
二、我国居民膳食特点、
变化及其对肠道环境的影响
01
盐是百味之首,用多了却成了肠道益生菌的杀手
中国饮食,味道这块拿捏得死死的,煎炸炒炖烤,哪种做法都少不了“食盐”,加之我国很多地区居民喜食咸菜、腊肉等高盐分食物,直接导致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超标。根据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与营养干预策略发展》,年我国居民的食盐平均摄入量为10.5g/d,远超过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的6g/d[3]。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导致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丰度降低,潜在致病菌丰度上升,长期以往,肠道微生态结构发生重塑,引起肠道菌群失调[4]。我们知道,胃肠道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屏障组织,在人体健康状态下,肠道环境可以通过共生菌群等起到关键的促进食物消化及影响黏膜免疫系统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受损,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总之,我国饮食盐分含量过高,容易消耗肠道中双歧杆菌属等益生菌,不利于构建健康的肠道环境,进而影响肠道免疫乃至全身免疫。
02
膳食纤维摄入不达标,影响肠道菌群功能
近年来,我国谷薯类和蔬菜摄入量下降,水果、大豆、坚果量持续走低,特别是水果量,年我国居民水果类摄入量为40.7g/d,仅达到推荐量的20%[3]。这些食物的占比下降,造成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水平低下。膳食纤维占比可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我们摄入的大部分膳食纤维不能被消化,它们将到达结直肠,发挥着吸附、保水、离子交换和促进凝胶形成等作用;而且,肠道内细菌产生的消化酶将膳食纤维分解时产生少量泛酸,这些都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5]。长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将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
03
脂肪摄入超标,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畜禽肉类摄入过高,脂肪摄入量也随之增高,城市居民脂肪供能比超过35%(我国推荐的上限是30%)[3]。研究发现[5],高脂饮食可导致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改变,益生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等)及常规共生菌(拟杆菌)丰度减少。此外,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富含磷脂酰胆碱和胆碱,肠道细菌能将其转化成三甲胺,氧化的三甲胺进入血液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6]。总而言之,饮食结构决定着肠道菌群组成和数量,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将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紊乱,进而影响肠道、乃至全身健康。另一方面,通过优化饮食结构也可以重塑肠道环境,促进肠道健康。
三、我国居民该如何通过饮食来调节肠道菌群?
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可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而迅速变化,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可以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
1.清淡饮食,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可用醋等调味品替代食盐或酱油等含盐的调料。
2.增加谷薯类、蔬菜、水果、大豆及坚果的摄入量,补充膳食纤维。
3.减少摄入猪肉等脂肪含量高的畜禽肉类,减少烹调用油,同时增加牛奶、鱼虾类等优质蛋白的摄入量。
除了上述饮食改变,我们还可以针对性地补充益生菌,助力构建健康的肠道环境。P16/P16+益生菌固体饮料是专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的益生菌,它着手解决中国居民饮食摄入盐分过高、脂肪摄入超标,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益生菌消耗过大的问题,针对性地添加相应益生菌,以经典传承自培菲康中的长双歧杆菌CMCCP为主,共添加12株益生菌(嗜酸乳杆菌DDS-1、动物双歧杆菌Bb-12、乳双歧杆菌HN、嗜酸乳杆菌NCFM、鼠李糖乳杆菌GG、副干酪乳杆菌Lpc-37、长双歧杆菌CMCCP*、干酪乳杆菌Zhang、植物乳杆菌P-8、植物乳杆菌R、长双歧杆菌R、瑞士乳杆菌R52),有效地补充了肠道过量消耗的益生菌,缓解了肠道菌群失调。此外,对于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偏低的问题,P16/P16+益生菌固体饮料添加4种益生元,即菊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针对性地补充膳食纤维,提高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助力健康的肠道运动。
四、写在最后
中国美食无疑在世界美食之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膳食结构还不够完善。(当然,西方国家饮食也不尽科学,比如高糖分、高油脂等问题。)我们在追求美味的同时,还应加强健康管理,优化饮食结构,适当补充P16/P16+益生菌固体饮料,为肠道健康增添更多活力,也为我们的健康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Lu,J.,Zhang,L.,…Chen,W.().Chinesegutmicrobiotaanditsassociationswithstaplefoodtype,ethnicity,andurbanization.NpjBiofilmsandMicrobiomes,7(1).
[2]Vangay,Pajau;Johnson,AbigailJ.;…Kashyap,PurnaC.;Culhane-Pera,KathleenA.;Knights,Dan().USImmigrationWesternizestheHumanGutMicrobiome.Cell,(4),–.e10.
[3]王志宏,孙静,王惠君等.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与营养干预策略发展[J].营养学报,,41(5):-.
[4]徐雯丽.不同饮食习惯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作用[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4月.
[5]曹宏芳,张家超,王芳等.高脂饮食对雄性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4(2):-.
[6]魏慧,段丽萍.膳食对肠道菌群结构、代谢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37(9):-.
点“阅读原文”,一键直达医库医生社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