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明海英
多学科立体式研究饮食文化
对食物进行现代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是英国的约翰·伯内特和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食物及人类进食的社会意义。
20世纪60年代,*治经济学派在饮食人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这一学派侧重于追踪物质在地域之间的贸易与流动。李德宽表示,与传统人类学着眼于封闭社区的研究相比,*治经济学派通过对物的生产、运销及消费过程的追踪,力图展现其背后复杂的人群流动、贸易网络及社会权力结构,强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将某一地方社会的研究纳入国家乃至全球的社会、历史背景中。
“20世纪80年代,古迪的《烹饪、菜肴与阶级:一项比较社会学的研究》一书标志着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转向:将特定的食物体系作为独立的文化表述范式。”彭兆荣说,此后,人类学对食物的研究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而对食物供给与季节性仪式、食物供给与战争爆发的周期性、食物资源的周期性与协作性关系的研究,则加深了对族群和跨族群文化交流的理解。
“饮食研究与历史人类学、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趋于交叉融合,是正在形成的学术潮流。”叶舒宪说,饮食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指向对诸多文化未解之谜的认知,力求从饮食与生理结构、宗教信仰及仪式规则、*治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的关联等方面解释文化现象。李德宽表示,近年来,饮食人类学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向饮食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研究那些承载着文化意义和象征性的食物,并通过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形式。
饮食文化普遍被视为一种民俗。有学者认为,这似乎成为饮食研究走出学科樊篱的一个羁绊,因此建议民俗学以外诸多学科的学者进入饮食研究领域。“从天(气候)、地(生态环境)、人(社群或族群)、物(食物)四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去考察,饮食文化的谜底才能真正被揭开。”叶舒宪建议,学者应注意引用生理学、药学、营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成果来开展饮食文化研究。
期数:年第17期总期数:第小夏编辑:王平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推荐文章或著作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原发单位、原发表期刊、出版社及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