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丨饮食文化篇二 [复制链接]

1#
民以食为天(篇二)

食的历史:从炮火为熟到四大菜系

(1)烹,文明的开始

汉字是象形文字,像化石一样记载了中国的文化史。例如“炮”字,就记载了远古的烹调方法。“炮”字像一幅图画,分左右两半。左边是“火”,像火燃烧的模样;右边是“包”,用湿泥包裹猎物,合起来就是把生的食物用泥包起来烧烤。中国古书中记载,远古时的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方法,用火来烧熟食物,吃下去肠胃少生病,这样人就和禽兽不同了。

用火烧烤食物的时代大约持续了几十万年,那时的烹饪方法也就是直接用火烤,或是隔着石块、石板来烧烤,像现代的“石板烧”。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中国人创造了陶器。中国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最早的炊具“陶釜”,其实是一种敞口圆底的锅。有了陶器炊具,中国的烹饪史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2)煮、蒸

烧烤之后的烹饪方法是煮。烧烤用火,煮用水。最早是将烧热的石头放到水里,用沸腾的水煮食。有了陶釜,就可以方便地煮食物了。公元前年前后,中国先民开始广泛使用陶器煮食。

比煮更进一步的是蒸。出土的殷商时期的(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文物证明当时就已有蒸的器具。比如汉字“鬲”,就是古代蒸食器具的象形字。鬲有三条腿,腿的中心是空的,可以盛水,还有透气的孔格,像现代的蒸锅。在鬲的下方烧柴,就可以蒸熟鬲中所盛食物了。

(3)炊具和食具的发明

在石器和陶器之后,铜和铁也相继被用来制作炊具和食具。鼎是一种容器,但有等距分布的三足与其相连为一体。鼎可以盛放食物,也可以在其下方生火煮物。鼎多为三足,也有四足的。最初的鼎是陶器,当铜和铁被发现后,金属就成为主要的制鼎材料。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两朝,铜鼎和铁鼎成为时髦食器。因为昂贵,一般是有权位者才能享用。富贵人家有“钟鸣鼎食”的说法,就是用铜鼎之类豪华的食具进餐,旁边还有音乐歌舞相伴,以助雅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鼎逐渐成为象征着社会等级的符号。

瓷器食具在汉代(公元前-公元)开始流行,而筷子的发明更早,大约到春秋(始于公元前8世纪)时就已经是中国先民常用的餐具了。

(4)从五味的发现到四大菜系

中国关于调味的经验和理论有几千年的积累。

远古的时候大概没有调味的概念,很长的饮食史都是“无滋无味”地度过的。动物类食物本身是有滋味的,而谷物和蔬菜可能更需要调味,所以大概从农耕时期开始,人们发明了大量调味品。中国古时有“五味”的说法。五味就是:甜、酸、苦、辣、咸。除甜之外的四种味道本不是美味,但适当地使用这些味道能使食物演变出多种新鲜的滋味,让人增长食欲。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从商代(约公元前-公元前)开始,中国就有了相当发达的调味品和调味方法。盐和梅是最初常用的调味品,主要味道是咸和酸两类。到周代(公元前-公元前)调料已经发展得十分丰富复杂,特色是“酱”。酱指的是用肉、海鲜、植物与盐、醋、香料等配制成的调味品,或稀或稠,与各种饭菜搭配起来吃。那时的酱有荤酱、素酱、腌酱、酱菜等,品种繁多。据中国古书记载,周天子祭祀或宴请贵客时场面宏大,用个罐子盛不同种类的酱,每种酱配不同的菜肴。

据统计,中国烹饪的调味品有多种,分为9大类:咸、甜、酸、辣、苦、鲜、香、麻、淡。烹饪调味技术的发达,加上各地物产、气候、生活、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口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形成了多种风格差异极大的菜系。

中国菜到底有多少种风味,人们说法不一。有“十二大菜系”说,有“八大菜系”说,还有“四大菜系”说。目前一般公认具有不同鲜明特色的是四大菜系:鲁菜(山东)、川菜(四川)、苏菜(江苏)、粤菜(广东)。每一菜系的菜肴都有数千种。除四大菜系外,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菜,同时也可以吃到四大菜系的菜肴,但都可能根据当地口味而有所调整。例如海外中餐馆流行的“宫保肉丁”、“麻婆豆腐”等川菜也都被“修正”过,以适应当地食客的口味。

未完待续……

希中文化协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