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19:00,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线上直播与大家见面。本次讲座主题为《“食”以载道: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播》,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祥辉主讲。潘祥辉教授现任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莆田学院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传播史、华夏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中国媒介社会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学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传播失灵理论”“帝国悖论”以及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等命题,开拓了“传播考古学”研究新领域。
本次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清果教授主持。讲座伊始,谢教授向在线师生介绍了潘祥辉教授的丰富学术成果和独特学术优势,称赞其研究具有“潘氏特色”,成为华夏传播研究领域毫无疑问的领*人物。
潘教授以人们“吃饺子”“吃粽子”等日常生活行为作为切入点,将“食”与文化传播联系起来。他以“报菜名”为例,指出“全家福”“龙凤呈祥”“东坡肉”等中国菜肴的名称便包含了许多典故与价值观念,像“葱包烩”这样的菜更是展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爱憎情感和传统观念。“现在的饮食文化传播拥有了更多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等进行。‘李子柒’在国内国外的‘爆红’,不是单单因为她的颜值,更多是因为她复原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潘教授这样说道。
在谈到食物的社会意义时,潘教授认为食物绝非仅仅是果腹之用,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交往意义。他引用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向大家阐释了中国人的吃与“和合性”的关系,又以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为例分析了“一顿饭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他指出,所谓人以群分,具体到食物来说便是“人以食分”,饮食是区分人群的重要标志。随后,他又从饮食与地域认同、饮食与全球文化交流(传播)史、饮食与阶层认同、饮食与社会交往等方面给在线师生全景式地介绍了饮食与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
潘教授还着重讲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以“宰相”及其由来、《周礼》中的“食官”与“天官”等历史文化现象举例,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礼制文化,对食物与烹饪投入了超乎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