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0001从u0001两u0001 [复制链接]

1#

01古代饮食习惯的变迁

▍古代的两餐制

民以食为天,这背后的原因与古代人的饮食状况紧密相关。在宋朝之前,由于粮食供应有限,古代老百姓通常只能一日两餐。第一顿饭,被视为主餐,称为“饔”,通常在早晨时分享用。而第二顿饭,则是在每天的申时(下午3点到5点)之间,被称作“辅食”,也即“飧”。在古代,“饔飧”合在一起,便是指一整天的饭食。

“飧”这个字,发音为sūn,与“孙子”的“孙”字同音。那么,“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它的基本含义。在《说文解字》这部古代字典中,它被解释为:

飧,亦即晚饭之意。其字形从“夕食”演变而来,蕴含着傍晚时分用餐的深刻含义。在古代,人们往往在黄昏时分享用晚餐,因此“飧”字便应运而生,成为了这一时段的特有称谓。

“飧”字的上半部分是“夕”,这个字在汉字中代表着傍晚时分,与晚餐的时间相契合。从“夕食”演变而来的“飧”,不仅承载着傍晚用餐的文化内涵,更见证了人们对这一时段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飧”字的下半部分是“食”,这个字在汉字中代表着食物。与上半部分的“夕”相结合,不仅描绘了傍晚用餐的场景,更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夕食”二字相连,意蕴深远,它描绘的是夕阳余晖下,一家人围坐一桌,共享晚餐的温馨场景。在古代,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家家户户点起灯火,炊烟袅袅升起,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简单却美好的晚餐时光。这样的场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能够与亲人共度晚餐,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飧”字的文化内涵

《字汇·食部》中进一步阐释了“夕食”的内涵。这一解释不仅突显了它在日常饮食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更体现了古人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与详尽记载。同时,《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以及赵岐的注解“朝曰饔,夕曰飧”,揭示了古代贤者与民众共同劳作、共享成果的和谐景象。而朱用纯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的“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则从另一角度展现了古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与珍视,即便物质匮乏,但家庭的温馨与人际的和谐,便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饮食习惯的文献反映

“飧”字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代表着煮熟的饭菜,更承载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与情感。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赵衰带着用壶装的食物赶路,虽然饥饿却未进食,这一细节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忠诚。杜甫在《客至》中则描绘了一幅贫困但知足的生活画卷,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家中的旧酒依然待客,彰显了主人的淳朴与热情。而《诗经·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则通过“飧”字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君子。此外,“水泡饭”这一词也与“飧”相关,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方式。

02饮食制度的变革

“飧”的另一层含义,是以水泡饭,这一烹饪方式在《玉篇·食部》和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均有记载。这种做法不仅是对食物的简单处理,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例如,《礼记·玉藻》中提到的“君未覆手不敢飧”,就彰显了古人在饮食中的恭敬与谦逊。孔颖达在《正义》中的解释,“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同样,《礼记·玉藻》中还提到“客飧主人辞以‘疏’”,这里的“飧”同样指水泡饭。这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饮食习惯,更体现了当时的待客之道和礼节。在古代,客人到访时,主人会竭尽所能地用最好的食物招待,而客人则会以谦虚的态度称赞主人的饭菜,表示已经饱足。这种互相尊重、谦让的风俗,正是古代社会礼仪之美的生动体现。

殷商时期,人们的一日两餐制度被详细记载在甲骨文中,分为“大食日”与“小食”,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演变出“朝食”与“餔食”的用餐习惯。朝食通常在上午九点左右,而餔食则在下午四点左右,这与当时“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生活节奏紧密相关。

先秦时期,这一饮食习惯仍然得以保留。然而,《论语》中强调的“食不时不食”原则,突显了进餐时间的重要性,并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进一步印证了饮食习惯与礼仪制度的相互关联。

到了西汉至东汉时期,饮食制度迎来了显著变革,从两餐制逐渐过渡到三餐制。《汉书·淮南厉王传》记载,此时诸侯王的饮食待遇已享有三餐,但民间依旧维持一日两餐的习惯。

唐代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模式逐渐成形。早饭被称作“寒具”,而后演变为“点心”,这无疑标志着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转型。

宋代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活跃,一日三餐制度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普及。同时,商业性质的酒店也开始出现,文人雅士常聚首于酒楼之中,共同缔造了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