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的年浙江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贫血现状数据显示,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14.11%、14.16%,初中生为15.68%、11.13%。肥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显著,它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运动骨骼、心理行为,更可能进一步影响其认知发展。
如果不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膳食餐饮是导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我们要从膳食的视角反思中小学生超重的原因。
第一,不科学的健康观。在家庭小型化、生育率低的当下,多数家庭携老扶幼,一些家庭错误地认为胖是健康,瘦是不健康。尤其是孩子的祖辈,不仅不预防肥胖的发生,反而想尽办法让孩子胖起来。
第二,家庭喂养不当。在物质相对充裕的今天,“有一种饿是妈妈觉得我饿”,更令人担忧的是“姥姥或是奶奶还觉得我饿”。家长以自己的感觉判断孩子的饥饱,导致幼儿食物摄入过量,加之食物的高营养价值,幼儿难以消化,不仅可能损害孩子的肠胃,也可能埋下肥胖的种子。
第三,荤素失衡,日常饮食搭配不科学。饮食中荤是指动物性食物,其内含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素是指植物性食物,其内含有人体易吸收的维生素、钙、铁等元素。荤素都是人体发展所需,荤多素少不仅会造成人体所需必要营养元素缺乏,还会导致脂肪堆积。很多孩子“由着性子、凭着偏好”的偏食、挑食不良饮食习惯是后天肥胖的一个主因,比如过多依赖快餐、零食往往会导致摄入过量的盐、油。
第四,缺乏运动。运动是促进消化、消耗脂肪的有效方式,缺少运动会造成体内的脂质沉积。一些学校过度考虑安全,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运动时空被大大压缩;家长过度